
美濃原名「瀰濃」,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至於「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 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在各種不同說法中,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 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 […]
美濃原名「瀰濃」,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至於「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 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在各種不同說法中,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 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 […]
美濃原名「瀰濃」,今天的地名是日人依其本國地名美濃國,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改為音近似的「美濃」而已,因此兩者沒有繼承關係。 至於漢語「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時期繪製的「雍正臺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為最早出現「彌濃」二字之出處。也有說法認為地名的出處是美濃開基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而將此地名為瀰濃。 後經查閱有關資料,還有發現在清雍正時期 […]
《客途秋恨》是廣東南海人葉瑞伯在清代道光年間寫成的南音曲,描述文人繆蓮仙與妓女麥秋娟的愛情故事。 繆蓮仙與麥秋娟均真有其人。繆蓮仙即繆艮,字兼山,號蓮仙子(因慕李青蓮),又號古狂,別署為雲遊道人,原籍及出生地為浙江杭郡仁和縣,生於乾隆三十一年。繆氏於嘉慶十六年到廣東,當時他已四十多歲,他輾轉於廣東各地活動至少至道光元年,即至少經歷十三年。 據說他於嘉慶二十四左右遇上廣州花舫名妓麥秋娟。麥秋娟又名大 […]
大排沙是彰化縣二林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東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大永里、東勢里、梅芳里南端,以及埤頭鄉的豐崙村西北部。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排沙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排沙庄」。 大正九年(1920),廢廳、支廳、區、街庄(舊制)改設州、郡、街庄(新制)、大字,該庄改制為「大排沙」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北斗郡二林庄[3]。1937年,二林庄升格為二林街。戰後二林街改制為二林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