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開發史是與福建同安兌山李氏族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李氏族人移居蘆洲 的歷史最早,人數也最多。他們大舉移入 蘆洲約在乾嘉年間,分布區域廣泛, 遍布 在蘆洲各地,包括水湳、樓仔厝、南港仔 以及溪墘等庄,因人數多,勢力龐大,在 蘆洲 甚至有「李家庄」之稱,許多諺語也 有「蘆洲李」的典故。 蘆洲的李氏居民 雖以源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二 都兌山鄉為大多數, 但這些李氏族人出自 兌山李氏家族的不同 […]
寺廟楹聯(088) 水上 苦竹寺
(1) 昭和乙亥季夏穀旦 幽冥教主 柳仔林庄弟子 黃永敬獻 (2) 咸豐元年桐月吉置 水崛頭弟子 黃清怡敬謝 (供桌) (3) 三學矩曾上即戒是空色慧 寶中最為眾惟佛與法今悟 (4) 昭和十年乙亥季冬吉旦 迷津寶筏 柳子林 黃靖卿 黃嚴卿敬謝 (5) 道光元年瓜月 日置 坤德眾生 鎮守安平水師都督府 左營右司廳 韓 諱亨斌敬立 (6) 昭和十年乙亥季冬月吉旦 上天宮 柳子林庄弟子 黃存蒞謝 (7 […]
寺廟楹聯(087) 番路 半天岩紫雲寺
(1) 民國丁酉年端月吉旦 紫雲寺 北門鄉北門弟子 徐茂陽 謝 (2) 半天勝境 佛法無邊 慈雲法雨 (3) 紫殿煥祥光大現西天成寶地 雲騰瑞氣遠從南方溢恩波 (4) 雪山悟道御金光遍照 蓮座生春現寶相莊嚴 (5) 紫山有路超三界 雲海無塵淨半天 中華民國六十年陽春 田有耕 竝撰 蔡中村 敬書 (5) 參透色空因六根永淨 清修智慧果萬病都蠲 (6) 慈雲震東土貝葉成誦 法宇開西方天花散彩 (7) […]
寺廟楹聯(086) 朴子 配天宮
(1) 同治□□□□□□穀旦 海國恩波 □□□□□□ (2) 配德千秋安佛座 天舌九品淨蓮臺 (3) 福祿永貞開域樸 德功並懋蔭槺榔 光緒丙戌年季秋月重修 里人 黃星華撰并書 (4) 正則為神俎豆香 神歸有德方興廣 光緒戊子年重修 里人 黃星華撰并書 (4) 文昌祠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壇禮樂冠華夷 (5) 道光十有九年孟冬吉旦 福海永清 賞戴雙眼花翎太子太保 閩浙水陸提督二等子爵世襲 王得祿敬立 […]
吳氏源考 及其渡台之發展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 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乙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 太王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 便一起南下荊蠻(當時的楚國)。 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 […]
大道公 保生大帝之信仰源由
吳真人的信仰地區與媽祖有點不同。……..舉凡信仰吳真人處皆同時信仰媽祖, 但信仰媽祖的地區則遠遠超過信仰吳真人的地區。 媽祖是海神,沿海之處甚至內陸瀕水之處皆有人信奉。吳真人是南方沿海的醫神,只能局限於南方沿海; 閩、粵、桂、台等省都是南方沿海,所以都信奉之;過浙江以北各省,氣候與南方異,病疾也與南方異, 因此就沒有他的廟宇。 按 : 吳夲(979-1036)字華基、號雲衝 […]
武秩略傳(07) 武進士 周士超 吴安邦 吴士邦 許肇清
武進士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 臺灣府淡水周士超 (廣東香山副將) 。 嘉慶元年(丙辰):臺灣府彰化吳安邦(閩安副將)。 道光六年(丙戌):臺灣府臺灣許捷標(同安人)。 道光二十五年(癸卯) : 臺灣府臺灣吴士邦 (同安人) 。 光緒二十年( 甲午恩科) : 臺灣彰化許肇清 。 周士超(1760- […]
武秩略傳(06) 武進士 阮洪義 柯參天 范學海 蔡莊鷹
武進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臺灣府臺灣阮洪義。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臺灣府臺灣葉宏楨(同安人)。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臺灣府鳳山柯參天(漳浦人)。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臺灣府臺灣林大瑜(長泰人)。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臺灣府諸羅許㺄(侍衛。以人地相宜,授鎮標中營遊擊,轉延平府遊擊)。 […]
清代科舉制度下的武科考試
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俗稱秀才,為科舉制度上最基本的功名,有了秀才資格,才能參加省級的 舉人考試(鄉試)。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子試,每三年舉行二次。初進學的秀才,稱為附生, 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 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 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 從前的舉人考試,三年一科,正式的名 […]
百大家族(051) 北斗 陳家
北斗位於濁水溪沖積扇靠近扇央的區域,因為主要為平埔族東螺社的生活空 間,所以舊稱「東螺街」。 1720年代,中部的水利興築完成,彰化平原尤其成為 臺灣拓墾重地,墾民大量北移。 東螺街在這一波的拓墾熱潮中,以其優越的地理 區位,奠下發展的基礎,更因在南北交通、 海陸轉運的重要性,造就了盛極一時 的商業街肆。 繁榮的商機帶來財富,也提昇了文風,士紳階層逐漸形成。 1806年東螺溪氾濫成災,位於東螺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