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道光六年丙戌科:臺灣府臺灣縣.曾維楨

曾維楨號雲崧,臺灣府彰化縣燕霧堡白沙坑莊人(今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德村)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以臺灣府彰化縣籍參加戊寅恩科福建省鄉試中式舉人。

道光六年(1826) 曾維楨以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籍,參加丙戌科科舉殿試考取進士,

名列二甲第六十八名賜進士出身。

 

道光十年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任湖南省石門縣知縣。

彰化籍出身的曾維楨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為臺灣史上的破天荒,

在清代全台三位(曾維楨、李清琦、黃彥鴻)翰林中,完全在臺灣受業的唯一一一位。

另二位翰林分別為,李清琦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以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籍,參加

甲午恩科科舉殿試考取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

黃彥鴻則在清光緒乙未(1895)內渡大陸,光緒二十四年(1898)才考取進士。

故曾維楨有「開台翰林」的美譽。

 

根據記載 : 曾維楨 號雲崧,彰化白沙坑莊(今文德村)人,祖籍晉江。

父日襄,乾隆三十三年(1768)左右渡臺。

由臺灣府學附生,中式嘉慶二十三年(1818)鄉試第三名。

道光六年(1826),殿試中式二甲,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有「開臺翰林」之稱。

 

今日位於白沙坑每年元宵夜所舉辦迎花燈繞境活動,是花壇鄉一年一度的盛事,

此一風俗相傳正係道光年間為嘉勉曾翰林孝道,特旨賜白沙坑以翰林官神為中心,每年元宵依照

皇京節慶方式大迎花燈以娛養育曾翰林之伯父母,

此一民俗慶典歷經一百六十餘年歷久不衰。

文德宮,原名保安宮, 位於花壇鄉白沙村彰員路36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土地公廟。

開基創建於清乾隆27(1762),清乾隆敕封為翰林官神,為頭戴烏紗帽的土地公。

 

話說道光六年,花壇鄉白沙坑(文德村) 曾維楨氏,十三入泮,十六進舉,遂負笈渡海跋涉上京,

參加京城之丙戍科大會試,因文章經綸,超群拔萃,榮獲雁塔題名,又殿試典策俱嘉,名列翰林高冊,

未幾參加御前之面試欽點,皇上見新科翰林之背後,立白髮蒼顏老翁忽而不見,訝而垂問曰:

「曾卿後面所立老翁何人」,

曾翰林奏日:「臣並無帶人上殿,只有結帶轄境之福德正神香火,藉護考途平安」,

皇上准奏,若有所悟,翻謂乃卿故鄉之福德正神無疑,似此忠貞顯赫,敕封與翰林同格,並頒給

御製烏紗帽乙頂,由曾翰林代領,是其由來。

 

曾翰林任官後,授內閣大學士,翰林院編修,羈留京邸,歲月匆桑,而鄉思時縈夢寐,

於道光二十五年在一金衙不禁之元宵佳節,曾翰林跟隨聖上駕遊天街,玩賞花燈,見景傷情,

不覺兩淚縱橫,皇上訝而垂詢曰「曾卿何故流淚」,

曾翰林奏曰:臣早失怙恃,自幼賴伯父母養育成器,今臣荷沐皇恩優厚,在京享受榮華,

而在故鄉之伯父母,年紀老邁無福觀賞如此迎花燈盛景,乞請辭官還鄉奉養伯父母之晚年,

以盡烏哺之報,皇上十分器重曾翰林,不准辭官,為嘉慰曾翰林之孝行,敕封曾翰林伯父

為文都郎,伯母為四品宜人,食祿百石,並執事鑾駕,華蓋全套,可以排鑾入城,又旨賜

白沙坑以翰林官神為中心,每年元宵,依照京城一樣大迎花燈以娛曾翰林之伯父母,

天恩隆重,永續美典,是白沙坑迎花燈之由來,亦乃紀念曾翰林之孝道也

 

 

根據記載: 十年散館,歷任湖南石門、衡陽、巴陵及湖北孝感知縣,

至則廉明惠和,振興學校,弊絕風清。

卒於同治七年(1868)以前。

 

 

有網友曾探尋其位於白沙坑之故居,並無特別之處

倒是那一位頭戴官帽的土地公,以及每年盛況的迎花燈活動,

讓人們還記得此處曾出過進士,曾出過翰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