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同治七年戊辰科:臺灣府淡水廳.楊士芳

楊士芳(1826-1903)字蘭如,號芸堂,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其祖先輾轉遷徒,

先祖釤公(德惠)於1759 年同祖妣攜四子,晏、麟、鳳、雀自福建省詔安縣北門外官橋頭,

渡海移居臺灣府北路中港街香山內(今竹南鎮),後又移居後龍底南勢坑 (今後龍鎮龍坑里)

至祖父楊雀公時始遷居噶瑪蘭廳東勢清水溝柯林。家境貧寒,以農耕為業。

 

道光二十四年(1844),楊家遭泰雅人襲擊,房屋全毀,母死父傷兄弟商議散居各自求生存。

大房長敏攜二子蒼碧、煤炭越過羅東溪到清水溝堡歪仔歪庄 (今羅東仁愛里) 開墾。

 

二房長垣帶四子新倫、文山、文明、升東移十八埒(今羅東東安里)

三房長有帶文生、文才、文梓、文來遷移家蘭城南三里外擺厘莊(今宜蘭市進士里)

 

少時楊士芳隨父兄下田,親見開蘭舉人黃纘緒的光采,於是便有了見賢思齊的志向,

但因家務農事繁忙,沒法讀書,直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就學。

由於生活艱困,士芳只好輟學,仍舊下田耕作,但因雙腳關節疼痛,行動不便,其兄長全力支持

他復學上課,從此,發憤苦讀,進步神速。

 

咸豐三年(1853)考進台灣府學中式秀才,

同治元年(1862)鄉試中舉人,同治七年(1868)中三甲一百一十八名進士,殿試欽點浙江即用知縣,

加同知五品官銜。不久因父喪丁憂,未能赴任。

光緒八年(1882),任宜蘭縣掌教、仰山書院祭酒。

 

光緒二十一年(1895)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日軍欲利用楊士芳的聲望,平定各地反抗,

特任命其為救民局委員,參與防備。次年楊士芳出任宜蘭廳參事,翌年獲佩紳章。

卒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月。

楊士芳於中進士後重修擺厘庄舊宅,同時豎立一對旗杆座於正廳前之稻埕。

進士城內舊宅則坐落在宜蘭市聖後街巷內。

舊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 現僅存正廳的進士第門額仍高懸門上,其餘廂房已被拆除。

 

 

其墓園位於四圍庄(今礁溪)大坡烘爐地山(今匏崙村)一帶,隱於草莽山林…..

其父(楊長有)則葬於頭城金盈里 。民國73年(1984)冬,楊氏後人新修墓園時,將其祖父正賢公伉儷及

其他派下合葬於此形成家族墓園,同時將原有旗杆遷至新址。

 

楊士芳一生淡泊名利,熱心公益,對建立宜蘭的文風貢獻至鉅後人為緬懷他的人文風範,

將其故居地劃為「進士里」 ,該里的主要道路並取名為「進士路」,

主要是對其之尊崇…..

 

附記:

       <淡水廳志‧卷八> 中提及同治七年戊辰科另有進士鄭廷揚 (欽賜翰林院檢討)之名。

     台灣通志中也提及同治七年戊辰科進士:除臺灣府淡水廳.楊士芳(浙江知縣)以外、另有鄭廷楊

      (同安籍,翰林院檢討)、以及 彰化  蔡鴻章 ; 台灣通志亦記載 彰化  蔡鴻章(籍晉江)為同治元年壬戌恩科

      (補行辛酉正科)舉人…..惟經查同治七年壬辰科殿試金榜中並無此二人名單, 並且無其他載錄。

       因此此二人進士資格待考。

       研判可能為寄籍者; 但試圖從同安及晉江縣志中搜尋有關此二人之資訊, 亦皆闕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