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臺灣府彰化縣.施葆修

施葆修原名炳修,彰化縣人,同治十二年舉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

官任兵部員外郎,寧都州知州。

現有史料有關施葆修之記載僅止於此,

查閱同治十三年甲戌科殿試金榜名單: 施炳修名列于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百名。 

 

話說福建晉江與台灣隔海相望。

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廷批准晉江的蚶江(今屬石獅市)與台灣的鹿港對渡。

八年後又開放蚶江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岔對渡。

期間,大陸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台灣,據一些施姓族譜記載,其時施姓相率赴台者不在少數。

施姓移民其中人數最多、最集中的是鹿港和台南。

資料上記載施炳修為施琅之姪孫,祖籍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泉州南關外南潯鄉。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

明鄭降清將領,先任同安副將,繼任同安總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參與對明鄭的進攻和招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奉旨收複台灣,康熙喜不自勝,即解所禦龍袍馳賜,親制褒章嘉許,

封施琅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

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惠安黃塘虎窟。

御旨追加贈太子少傅,諡襄壯,並于泉州府學前建祠祀之。

史料記載,施琅平臺後受封為靖海將軍、靖海侯,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南潯故里(衙口古稱南潯)

建造了靖海侯府,並重修施氏大宗祠。

施葆修祖籍南潯,與施琅自有宗族關係,同屬於潯海施氏一派…..

 

唐初,有校尉施光讚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福建施氏見載文字第一人。

唐末,又有軍校施文儀隨三王入閩。 

宋紹興元年(1131) 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的施炳 (字庭耀,號煥章),于隆興元年(1163) 由河南

固始入閩,先居建陽麻沙界首,再徙福清高樓,旋肇基晉江南潯 (今衙口)

是為潯海施氏之開基祖…..

 

施琅平台之後,隨其遷台的晉江施姓親屬和族人應不在少數。

 

施葆修在京師參加會試之時, 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諸公延問台灣情形並及先侯 (施琅) 事蹟 ,

以《靖海紀事》以對。 始歸而謀重鐫付梓, 公諸同好 。

其時距離施琅去世已有178年之久…..

 

按: 「靖海紀事」分上下兩卷,施琅撰。

 

該書備載征臺前後諸疏,並加入其他關係附文。卷首分列各種刊本富、李、林、曾、程、陳六序、

及 施葆修「重刊靖海紀事序」、鄭開極「平南行」、周澎「平南賦」、施德馨「襄壯公傳」等

(ps:該序大概是其少數清楚載錄的文章吧?)

 

施葆修登科進士時榜名仍為施炳修, 可能因祖諱之故,改名為葆修吧?

相關的記載著實不多;

大抵也是常年在內地為官,顯少回臺省親之故吧?

光緒十四年戊子秋九月己酉朔,施九緞圍彰化縣城,劉銘傳調動林朝棟三營,總兵竇如田銘軍

三營,都司鄭有勤隘勇五百、台灣道唐景崧土勇一營,並飛調澎湖鎮總兵吳宏洛、台灣鎮總兵

萬國本、福寧鎮總兵曹志忠,各率所部支援,才將一場變亂鎮壓下去。

彰化紳士在施九緞起事時發生了劇烈的分化: 一部分士紳支援施九緞,如浸水莊總理王煥、

鹿港紳士施家珍、施藻修等人。事後, 施家珍、施藻修以徇隱庇匪遭斥革功名。

 

近日又看到一份研究說明施藻修早以文才馳名,經過褫革功名的無妄之災,改名施菼後捐納監生,

仍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終於在光緒十九年1893)癸已科福建鄉試揚眉吐氣,考取第14名舉人…..

考取舉人後的施菼仍回到鹿港定居。不料兩年後的乙未割臺之役,山河變色,迫使他走上籌防抗日之途。

當光緒211895)年7日軍攻破苗栗之後,徐驤等義軍退守臺灣府治(今臺中)。

比鄰的彰化為中路重鎮,乃由施菼、貢生吳德功、貢生吳景韓等設籌防局,以備抗敵。

79日,日軍繞道臘沙坑,攻入彰化縣城。施菼不得已也內渡而去,

這則是後話了 ……

 

據了解:事件的主角施九緞即二林上堡浸水莊人;施葆修應與之有地緣關係

今彰化埔鹽的南勢埔一帶有所謂的進士公館, 古厝的主人亦姓施,

不知是否與施葆修有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