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為孫過庭于唐垂拱三年(687)撰文並書。原書共分六章兩卷,現僅存其第一卷。

真跡原藏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後歸故宮博物院,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館。

《書譜》撰文作為書法理論名著收入《書苑精華》、《四庫全書》等叢書集成本。

世人將其文字宏麗,議論精粹,理論闡述深廣縱橫的著述和出入規矩,姿態橫生,

妙趣無窮的手書真跡,視為雙璧,亦稱雙絕。

茲將其書學摘要列舉於後, 以供參考…..

 

(續上篇)

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怯未悟。

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籲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貴使文約理膽,意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

 

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

「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晝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

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

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

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

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當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

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闇於胸襟,自然容輿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

思則老而逾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二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

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

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佈猶疏,形駭未檢。

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

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

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

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

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

 

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

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

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夫士屈於不知己而伸於知己,彼不知也,何足怪乎!

故莊子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

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