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卿(1935- 2002) 祖籍福建漳州,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七塊厝農家,國校3年級輟學,隨父親李摘

從事建築彩繪工作,1951年正式拜潘春源習藝,奠定繪畫基礎。是潘春源另外一位重要的弟子。

出自臺南的彩繪世家,祖父李金順、父親李摘,過去都是當地著名的畫師。

2002年病逝,享年66歲。一生專注於建築彩繪工作,凡57年。

 

藝師李漢卿是少數彩繪師出身又兼具畫師身分,早期作品以「道廟彩繪」為主要創作方向,

但在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工藝類」傳統彩繪薪傳獎的殊榮後,逐漸轉變其創作方向,將「佛寺彩繪」

落實於台灣的寺廟之中,並且在彩繪風格的創作意涵上,發展出有別於一般道廟彩繪的模式,並為傳統

彩繪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

二次大戰後(1949- 1975) 為了謀生協助父親開店以畫匾維生,主要用於婚嫁及新居落成賀匾,

彩繪手法是「厚漆畫」,內容以山水及花鳥為主。

1953-1970 年期間他以「彩繪師」身份承包各寺廟彩繪工程,然而彩繪師只是先頭部隊,負責處理地仗

及橫樑的堵頭圖案,有就是所謂的描稿,再交給「畫師」直接提筆畫上人物帶騎圖畫,

此一時期他常與畫師潘麗水合作,但因為潘麗水名氣響亮,常常無法如期搭配,直到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

彩繪工程,潘麗水的一席話,才刺激李漢卿進一步邁入寺廟彩繪創作。

 

1970 年以後彩繪風格逐漸轉而畫他較得心應手的山水、花鳥、蔬果等「文人畫」,

 

晚年身體欠佳,不再到任何寺廟留下彩繪作品,轉而畫一些小品自娛,完全跳脫傳統彩繪風格,

為自己的生活而畫,畫出自己的生命,大量呈現出自己的心靈世界,並籌組「鹽風小集書畫會」。

 

李漢卿主要的彩繪足跡,多在台灣中南部…….

在他50多年的彩繪生涯裡,總計施作了近百座寺廟和民宅,

台南學甲慈濟宮、大甲鎮瀾宮、高雄鼓山代天府等一百多家廟宇均有李氏的作品。

見證了台灣傳統彩繪的發展與變遷,也影響了當代的台灣傳統彩繪,

他的彩繪生涯就是一部台灣傳統彩繪歷史的縮影……

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台南縣白河大仙寺興建大雄寶殿,外貌仿照日本奈良大佛寺,

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為全台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2座寺廟之一,

大雄寶殿通樑上的擂金畫即大師李漢卿之作品,

而大雄寶殿後的「大悲出相圖」則出於名畫師潘麗水的手筆。

其父李摘的主要作品則有:鹽水鎮武廟(1948)、北門鄉蘆竹溝山西宮(1949)、將軍鄉漚汪

文衡殿(1949)、學甲鎮慈濟宮(1950)、關廟鄉山西宮(1952)、佳里鎮金唐殿等

 

民國83 (1994) 在他59歲時,榮獲國家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的「薪傳獎」,

為他在傳統彩繪的彩衣上加冠加銜,

肯定了他成為一代彩繪宗師的至高地位。

 

李漢卿逝世後,其子李宗賢繼承家業,延續其祖孫三代的彩繪藝術。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