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梅樵(1870- 1949),字天鶴,號雪哥、蛻奴、可白,先祖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錢江鄉渡臺,

卜居彰化鹿港。父親施家珍為歲貢生,曾官福寧教諭。性豪邁,重氣節,天資甚高,讀書過眼成誦。

年十八赴府考,主司欲拔置案首,然以其年輕,恐生驕情,不欲其早成,另薦洪棄生以取代。

年廿一因丁父艱,不得與試,遲至廿四歲,始以案首入泮。

日人治臺後,絕意人間,日惟以詩酒為娛,不願辱身於異族。乃與同志洪棄生、許劍漁倡設「鹿苑吟社」,

中歲以後,流離轉徙,到處設帳授徒,以延斯文一線於不墜。

生平風流自賞,晚年生活困頓,牢騷抑鬱,身後蕭條。  

大正十年(1921)門人楊爾材、袁飲湘、李櫻航與其姪施石甫、施讓甫校其詩作,刊印《捲濤閣詩草》兩卷。

民國四十六年(1957)其姪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出版。

施氏另著有《玉井詩話》、《白沙詩集》、《捲濤閣尺牘》、《見聞一斑》、《讀書劄記》,惟未見刊傳世。

蔡壽星曰:「由於閱歷滄桑,經過艱險,而彌成高古,決非淺近者所可儗其萬一也。」

陳衍謂:「才大心細,元氣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章太炎云:「下筆時神氣兼到,情景相生,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倘與李杜韓孟,並世而生,

誰敢為之判低昂,分喧輊耶?」

夏存鼎說:「所謂落筆搖五嶽,嘯傲凌滄洲者。」

王竹修亦謂:「其古風遒勁峭拔,恍似白香山,近體則藻麗英華,直逼杜工部。」

施士洁則評曰:「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鄭鴻猷(18561920),字澄川,號贊侯,彰化鹿港人,知名書法家。

光緒年間秀才,詩文、策論,皆有聲於時。

書畫俱佳,藝術涵養頗深,據說科考時,被主考官評為「字冠全台」。

主張「磨墨者,師也;寫字者,生也。必能寫字,始會磨墨,蓋磨墨乃大學問矣。」

其交遊廣闊,霧峰雅聚常見其身影。篆、隸、行、楷四書都十分擅長,尤其是行書。

受呂世宜影響,容篆隸於一體,傳世墨跡碑味濃厚,以風神氣魄著稱,大器磅礡,運筆秀勁神力,

風格特具,親和中難掩耿毅剽悍氣息;漢隸橫平豎直,汲取西村雄渾之氣勢與特質,端謹如顏魯公;

楷書蒼勁,雄渾如北魏;草書疏狂如懷素;篆書布白勻稱平穩,以徑尺行書榜書氣勢最佳,

風骨氣節於書寫作品中展露無遺。

鄭鴻猷並非僅是一位飽讀書詩善書能文之輩,其對家國鄉里之愛更值得後人頌揚、學習,

鹿港書家多受其影響,為鹿港百年來最有成就之書法家。

但是其一生機運不佳,曾北上大稻埕依賴揮毫以賺取潤筆,亦在鹿港武廟文祠設席鬻字。

鹿港知名「玉珍齋」商號三字即出鄭鴻猷之手。

其書法兼擅四體,尤以行草最佳,氣勢磅礡,為世所珍。

其隸書則是簡化隸體的「一波三磔」,只強調橫平豎直,頗具古樸趣味。

鴻猷亦擅長竹、梅、蘭之水墨畫及雕刻石印,與陳懷澄、施少雨並稱為鹿港三大刻印家。

邑中子弟隨其習書畫、刻印者甚多,書畫家黃天素即為其傑出弟子。

 

鄭貽林(18591927),字登如,號紹堂。原籍泉州,清光緒年間渡臺至鹿港設席,遂定居當地。

光緒九年(1883)參加歲試,蒙臺澎兵備道劉璈取進縣學,後來捐輸賑恤,以增生援例授貢生。

日治後,於明治卅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劍漁,苑里蔡啟運,聚集兩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

明治卅二年(1899)應聘擔任鹿港公學校漢文科教師,

大正三年(1914),因公學校漢學科教材廢四書乃辭職。

鄭氏自少即喜臨摩漢、魏碑帖,並受清代金石學家呂世宜影響,以隸書見長。公學校辭職後,更是專心

致力於書法上,是臺灣少數碑帖派書法家之一,與當時鹿港另一位書法名家鄭鴻猷並稱,

霧峰詩家林朝崧更以「板橋書法兼工隸」讚譽之。

書法之外,鄭貽林亦喜好栽種,署其書齋為「書草堂」。

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門拜訪,

大正十年(1921)十月,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座上嘉賓,顯示其在中部詩社重要的地位。

生平詩作多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誌》等報刊。

鄭貽林隸法,不僅漢隸結體較為寬扁、橫劃拖長直劃略短,

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的筆勢變化特色極為明顯。

雖不走北碑雄健的氣勢,但在勻適之中卻不失方折、嚴整中仍見奇放,

整體看來敦厚溫和、自然雅緻,毫無矯揉造作氣息。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