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逢時(1865?- 1922),字子言,號蘭舟,淡水新莊人。生年不詳,卒於大正十一年(1922)。

 

為人生性曠達,,擅長行書,蜚聲台北。1895年甲午戰爭,乙未割台後,曾任台北師範學校習字教師。

大正二、三年(19131914)印行的公學校習字範本,包含一、二、三、四年級等。

當時市中商店匾額,多出其手,有習字帖多種行世。

杜逢時平時以習字教師為志業,平日亦樂於為人題字書寫,握管如神,筆鋒秀潤,

所擅寫的行書,則明顯脫胎自歐、柳,喜用方、折筆且頗多露鋒,時稱「台灣三筆」之一。

 

作品喜用縱勢章法,筆鋒尖銳中具和潤之感,運墨強弱分明,觀來如聽樂曲之抑揚頓挫,跌宕起伏,

筆力雄健中帶秀逸之美,卻又不乏骨力,為時人所珍。

今天在新莊名寺古剎中竟遍尋不得杜氏書蹟,其因不明,反倒是現今北市商店匾額有不少是出自其手,

或許因工作環境使然吧?

淡水鄞山寺中有其所書之碑記…..

光緒十九年公告訂定鄞山寺管理辦法,最後再由杜逢時書寫刻成碑文,永誌紀念。

 

杜清傑(  ?   –  ?  ) 杜逢時之子, 以家學淵源而工於書法,甚具書名。

日治大正期間所出版的新年特刊中,已常見杜清傑之書作,次數之多不亞於北台灣幾位知名書家:

如: 吳廷芳、吳如玉、李讚生等人的作品。

所以,現今北市舊商店匾額之中,亦常見杜清傑之書蹟。

三重五谷王廟中有其所書「先嗇宮重建碑記」及楷聯一對,寫於大正十五年(1925﹚,

 

是杜清傑所遺書蹟中歷史最早者,書風較近其父之溫雅,明顯尚未接觸碑學的影響;

日治中期以後書風明顯轉向碑學趣味;

在新莊地藏庵入口處的那對隸書楹聯,氣勢遒勁,縱橫浪漫,無纖細媚態,且筆墨雍容、安靜簡穆,

筆筆完備精熟 。

新莊三級古蹟慈祐宮亦存有其所書楹聯一對:「慈昭聖德物阜民康,祐著神庥波平浪靜」,

另新莊地藏庵有匾聯各一:「匡之直之」,「執掌持珠昭靈台司地府,度冥救世了佛願體天心」,

匾額書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 ,楹聯則寫於昭和十一年(1936) ;

杜清傑的撰聯氣勢不錯,七言絕句尤佳,在昭和三年三月五日﹙1928﹚的〈台灣日日新報〉

發刊一萬號暨三十週年慶時,即刊登了杜清傑等人的墨蹟。

基本上,杜清傑的書風明顯受到父親杜逢時的影響,傾向歐、柳體制,

但卻不若其父折筆遍佈,似乎取用較多圓筆……

 

江心慈(  ?  –   1952 ) 字養齋,號韻元,亦為土生土長的新莊人,前清貢生。

杜逢時過世之後,接寫「公學校」五、六年級習字帖。曾經擔任『台灣總督府書道官』,

擅長於楷書、行書及草書,著有字帖範本。曾臨「蘭州帖」。

江氏書風多臨杜逢時 (蘭舟﹚筆法;由大正三年江氏為公學校所書寫的「國民習字帖」中分析,

可發現是深受杜逢時影響的。

江心慈當時可說是北台書壇的後起之秀,所以在蘭舟歿後,便繼任為台北師範學校的習字教師,

二人真不愧為「新莊雙璧」。

在新莊三個重要的廟宇之中,均留存下江的書蹟;

分別是「武聖廟」在1917年﹙丁巳﹚重修時所書寫的楹聯「地屬名區賴威靈留淨土,藏茲寶庫救

民疾苦上春台」、之後是1950年在地藏庵所書寫的「容光必照」匾;民國四十一年(1952﹚為

「新莊福德祠」所題寫的「厚德流光」匾。

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書法風貌,實屬珍貴。

江心慈在五谷王廟﹙先嗇宮﹚亦書有楷聯一對,屬早期之作品。

晚期之作顯其厚拙之趣,在深厚的歐、柳根柢之上,加了一些北魏張猛龍的筋骨,

其意趣早已脫離杜逢時的陰影,而有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完)

 

 

 

0

一則留言

  1. 樂風 2019 年 7 月 13 日 於 上午 11:55

    在台北市大稻埕甘谷街42號的土地公廟(和德祠)有杜清傑1935年留下的「守土安民」匾。https://blog.xuite.net/zulus/twblog/587958834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