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元(1860- ? ) 係李乾夫之子, 出生於和尚洲。清同治六年(1867)接受前清貢生李樹華啟蒙,
在清光緒十八年(1892)中秀才,於水湳地區整建多護龍三合院,因之得名「秀才厝」。
日治之後,明治二十八年(1895) 出任保良局長 ;
明治三十一年(1898),李聲元受聘為淡水國語傳習所和尚洲分教場漢文教師,
同年十月,分教場升格為公學校,擔任教員一職,因其教育理念與分教場主任大橋捨三郎相近,
便共同相邀有志之士,在湧蓮寺內設立和尚洲公學校 (今蘆洲國小前身)。
大正六年(1917) 擔任大龍峒保安宮重修總董事〈主任委員〉。
大正八年(1919)佛祖花辰(農曆二月日十九日) 由區長蔡學韜 , 秀才李聲元以及十三保保正為倡首,
貲金擴建湧蓮寺成為前後殿的格局,本寺因而成為當地百姓之信仰中心。
大正十一年(1922) 擔任新莊郡鷺洲庄協議會評議員。
昭和五年(1930) 擔任台北孔廟董事。
李讚生(1890-?) 號化育、育卿、再臣,台北新莊郡鷺洲庄人。前清秀才李聲元之長子,
明治四十一年(1909)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歷任板橋公學校、和尚洲(今蘆洲)
公學校教師。大正九年(1921)考進京都同志社大學,
再轉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部,大正十二年(1924)4月畢業,
同時考入大學院深造,獲得名師財部、小川兩博士之指導,學有所成。
大正十三年(1925),獲得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太郎之推薦,派任為台灣總督府屬,
在官房調查課任職。
大正十五年(1926)擔任海山郡守,為日治時期當時的三個台灣人郡守之一。
1928年任高雄州勸業課長,1931年5月任新竹州勸業課長。
光復後擔任台南縣〈台南縣、台南市、嘉義縣、嘉義市〉建設局長。
民國三十六年,因二二八事件而退休告老還鄉。
為人穩健篤實,對教育有深入研究,書法造詣亦不俗。
李讚生從小學漢文及書法,嗜收藏古今書畫,深具文人風雅氣息,也是「麗澤書畫會」的會員,
善草書,其草書深受日本書道影響,用筆外放疾速,講求手腕力度。
1936年,曾入選「東京美術館書道會」展覽。
現存《書法中堂》一部。
李種玉(1856~1942),字稼農。台北三重埔人。
光緒十七年(1891)參加臺北府試,取進縣學;光緒二十年(1894)列選為優貢生。
日本治臺後,於明治廿八年(1895)出任保良局幫辦事務囑託,明治卅年(1897)總督府佩授紳章,
並被推舉為三重埔保良局局長。
明治卅三年(1900)入國語學校擔任教務囑託,教授漢文、習字,提攜學子甚眾。
曾與謝雪漁茂才代表臺灣儒士,赴日本參列湯島聖堂孔子大祭;又與林清敦等創設「鷺州吟社」。
李氏精書善文,臺北寺廟楹聯,有不少出自其手。
三重先嗇宮今日所見之建築,為大正十四年(1925)林清敦邀集十四堡仕紳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
蔡雍、鄭根木等再度集資所重建。
台北聖廟(孔廟) 籌建時,曾共推辜顯榮為主理,由李種玉 、陳培根、黃純青、楊仲佐、鄭奎璧、陳天來
、蔡彬淮、連雅堂等八位擔任常務理事,綜理募捐及建廟事宜。
頂泰山巖柱聯題字者如: 黃贊鈞、李聲元、李種玉等,亦皆為一時之選。
昭和九年(1934)季秋未望前一日,鷺州吟社 舉創立式于江山樓,社員為地方傳統文人,
以謝尊五為社長 ; 李種玉,李聲元等均為其重要成員…….
艋舺龍山寺等多處廟宇中保有其楹聯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