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執行宜蘭縣地方文化館業務時,以宜蘭舊城傳統匠師及社區耆老進行

訪談和調查,從曾水源先生那裏了解到宜蘭歷史和匠師故事,受益良多,這個調查成果結集為

《曾水源的彩繪人生》一書,讓大家了解到宜蘭傳統寺廟彩繪的美學與價值。

當時台灣南北本土彩繪名匠能手倍出,更有各據山頭之勢,不僅本人為戶籍轄內彩繪從業的

主流人物,也是地方頗受敬重的區域性美術創作者,一般咸受尊為「畫師」稱號。

自日治大正年至台灣光復初的民國七○年代,具代表性的匠司個人或家族,由台北一路向南再往

東部宜蘭,或是外島的澎湖馬公,可說是百花齊放……

以匠司從業區域分布情形來看,台灣西岸平原的北中南三區自古就是漢人墾台後的主要聚居區,

生活圈明確,人力組織嚴密集中,產業經濟堅強,交通便利,自然也是各匠司聚集所在;

而東台灣除宜蘭外,後山彩繪匠司惟鹿港郭啟薰一人,但未成氣候,

一般在論及東台灣彩繪匠司,大皆以宜蘭的曾萬一和顏金鐘家族為代表。

宜蘭曾憨盛、曾萬一、曾金松、曾阿茂、曾水源、曾焰灶為彩繪家族,是當年宜蘭地區相當

活躍的彩繪團隊,可惜作品數量保存有限,目前除曾水源較具知名也略可見其寺廟畫作外,實已

難窺其全貌。

台灣的傳統建築彩繪雖承襲中國南式傳統建築彩繪之風格,但在文化、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

影響下,漸漸具備獨有的特色。傳統建築研究學者李乾朗,曾提出台灣傳統建築彩繪的三項特徵:

其一是『朱與黑』、『朱與金』的對比,其二是『垛頭』與『垛仁』之分段,其三是『包巾』與

『褶巾』之構圖。

曾水源(1926-      ) 的祖父「憨盛師」、父親曾萬一都是彩繪名師,他從10幾歲就跟著學;

公學校第一名畢業的他,對歷史很有興趣,因此彩繪的作品很多是古代戰爭故事,像三國時代的

「孔明獻西城(空城計)」以及忠孝節義等故事,都成了其創作題材。

此外,龍鳳、麒麟、鯉魚及花草也是常見的題材;學的是南派彩繪技法,由深色到淺色到白色,

只有兩個顏色分際,北派則較為繁複,宜蘭市城隍廟、東嶽廟、岳飛廟、南興廟等各大廟宇,門板、

樑柱幾乎都有曾水源的創作;

其中又以城隍廟山川殿彩繪稱得上是其代表之作。

宜蘭城隍廟的樑枋彩繪為民國六七十年間寺廟整修時,宜蘭當地師傅曾水源所表現出的風格即

具備前述學者所提之三項特色……

從宜蘭城隍廟樑枋彩繪之樣貌,能粗淺的明瞭台灣流傳的建築彩繪在宜蘭之表現。

地方師傅在傳統的框架下,以自身熟悉的語彙創造出與傳統有別的地方特色,不但豐富傳統

文化形貌,也提升藝術方面的價值。

 

另一聞名的彩繪司傅顏金鐘,其工作職場範圍則含括宜蘭、基隆及台北縣郊的九分、金瓜石等地,

日治後期擅長白瓷面磚彩繪,目前在基隆社寮媽祖廟、九分福德祠尚存其白瓷彩繪真跡;

 

其彩墨戲曲人物生動寫實,構圖比例正確,也是畫中好手,作品風格屬漳州彩繪系統,

傳子顏文伯,宜蘭市昭應宮的彩繪為其近年新作,畫風一如其父。

 

(部分資料引用自 :李奕興 台灣傳統建築彩繪匠派的生成與行跡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