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位於北門街的鄭家,屬竹塹浯江鄭氏一系,於1720至1760年間,

由金門遷徙台灣,根據「浯江鄭氏族譜世系錄」記載:

金門金沙鎮內洋鄭氏的開基祖懷仁公,於明、清之際自福建漳州移居金門,至二世定居東溪。

清乾隆初,三世的大房、四房、五房移墾於苗栗後壟,後鄭崇和遷往新竹北門外。

 

鄭崇和(1756-1827) 字其德,號詒菴,出生於浯江(今金門)金沙鎮 (東溪村)。

乾隆三十九年(1774),鄭崇和十九歲,隨父鄭國唐率族人來台拓荒闢地,起初卜居於後龍,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氏素為妻,先是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即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

其長子善理財而致富,發跡後遷往新竹。鄭用鍾所使用的商號為鄭恆利…..

次子鄭用錫,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進士,

 

從此鄭家聲名大噪,成為北台灣的大家族之一。

 

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

鄭崇和以耕讀起家,門下多碩俊達材,兼及墾務,長子鄭理亭(用鍾) 善於經營,因而成為翹楚。

關於崇和公的苦行義舉,史書記載極多:

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進犯淡水時,招募鄉勇防守。

當時新竹一帶,閩粵移民雜處,時有械鬥事件發生,經召兩方父老,力陳利害,並曉以大義始得平息;

又竹塹山區,山胞輒出殺人,他使召集壯丁,依山勢地形設隘,以保護行人;

嘉慶二十年,農產欠收,他發粟平價:當時文風末開,竹塹人士倡議建文廟,鄭崇和慨捐巨款,

命子鄭用錫督工,新竹文風之盛,肇始於此。

鄭崇和卒於道光七年(1827),享壽七十二歲,葬於後龍竹圍仔山。

道光九年,鄉人請祀鄉賢祠,道光十二年詔可。

其榮銜有清廷諧封中議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及崇祀鄉賢。

鄭用錫(1788-1858),名蕃,譜名文衍,字在中,號祉亭。

幼時追隨王士俊就學 ,嘉慶十五年取為彰化縣學廩生,嘉慶二十三年,二應鄉試 取中恩科舉人,

道光三年赴京會試,取中進士三甲及第 。這是開台以來台籍考生首次登科的 ,人稱「開台黃甲」。   

淡水廳自開闢以來,分類械鬥頻繁,道光六年,焚燒搶 劫、威脅滋生,用錫認為「禦暴必藉範圍,

安民全資捍衛」,聯同士紳,向同知李慎彝建議,築城為當務之急。

適逢總督孫爾準巡視台灣,批准用錫等士紳奏議,並由其擔任築城 總監。

道光九年,磚造石城完工。用錫因功加同知銜。

道光十四年往北京就職,籤分兵部武選司,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

道光十七年返回 竹塹,再次主講明志書院。

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影響及於台灣,英艦侵 犯大安港口,用錫聞急,召募民勇,守衛國土,

因功賞戴花 翎,繼獲土地公港草烏洋匪,加四品銜。   

咸豐三年,北部分類械鬥起,蔓延至各地,用錫 往來奔波,全力排解。

咸豐四年,奉旨與施瓊芳進士等協辦團練, 並勸捐運津米糧,恩給二品封典。

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前後八年間,主講明志書院。鑑於淡水廳自開闢以來,欠缺史乘,

遂召集弟友門生,博採資料,據事直書,纂修 「淡水廳志稿」四卷,

同治九年,陳培桂命楊浚所修之淡 水廳志,即多依鄭氏稿本。  

晚年寄 情北郭園,著作尤多。其子鄭如梁將作品輯為「北郭園全集」 。

咸豐八年去世,同治十一年詔准入祀鄉賢祠。

 

鄭用鑑(1789-1867)則是五房鄭崇科之子, 也就是鄭用錫的堂兄…..

鄭用鑑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二十二歲時取進為彰化縣學附生,嘉慶二十二年淡水廳

儒學 成立,於是撥歸淡水廳儒學,道光五年考中拔貢,成為北台地區首位拔元。

次年循例在 禮部覆試,保和殿朝考,經取錄為二等第七名,以教職選用 。

但因「秉性至孝,念雙親衰老,二弟早亡,朝夕侍膝,罔 敢失離,以故不赴科場,不圖仕進」

專以授業課徒 為務,成為名實俱符的「徵士」。 

嘉慶道光年間,竹塹發展快速,士紳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務,在捐款築城, 興修水利,社會救濟

等各方面,鄭用鑑積極襄助從兄鄭用錫全力 以赴。繼而在「創設義塚、義倉」,「重修文廟、

文昌宮、明倫堂」等文教事業裏,則多由鄭用鑑倡建。

咸豐二年,因捐運津米,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詔舉為「孝廉方正」,

同治 二年竹塹郊商推為重修長和宮總理。

同治六年卒。光緒二年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准朝廷入祀鄉賢祠,

日治初期,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曾贈以匾額,譽為—「學界山斗」。

所設立之商號為鄭恆升…..

 

鄭用銛(1802-1847),名文靜,號穎亭。鄭用錫胞弟。

道光年間,取進台灣 府學,不久補為廩生。道光二十四年取進為恩貢生,成為道光時期竹塹文教型

性質的領導士紳,積極參與淡水廳城各項 事務。誥授奉政大夫。性好吟詠,為「竹塹七子」之一,

道 光四十七年病逝,得年四十五,作品失佚未輯。

 

鄭用鈺(1794-1852),鄭國唐長子鄭崇聰五子,名鴉,字哺,號棨亭,鄭用錫的堂弟。

出生幾個月,母親即去世,由其長嫂乳育長大。鄭吉利號為其派下所立之商號…..

嘉慶二十年(1815),地方上正值歉收 ,毅然發榖平糶,以濟大眾。

嘉慶二十三年(1818),淡水廳初設學校,用鈺捐獻鉅款,共襄盛舉,以建學宮 。

道光六年(1826),參與修築竹塹城工事。咸豐三年(1853)卒,祀孝悌祠。

 

鄭用謨(1782-1854)以子如鑄貴,誥贈朝議大夫。

發跡創「鄭利源號」,事業騰達,傳四男鄭如磻繼續經營,光大家業…..

 

鄭如松 (1816- 1866),字友生,號蔭玻,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得 優貢生,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丙午科舉人,鄭用錫之長子,員外郎銜,候選內 閣中書。

主持明 志書院講席之期間,受其造就之人才,不知凡幾。卒年六十;

光緒十 三年彙報為孝友,光緒十 五年(1889)十二月禮部題准旌表建坊。

 

鄭如蘭名德桂,字香谷,號芝田,父鄭用錦(1799-1844) ,淡水廳附生,鄭用錫堂弟,

因早歿,受養育於繼母張氏。事母至孝,母有疾,如蘭必先嘗其藥方予母服用。

經禮部奏題孝友,如蘭謙恭未敢建坊。及母卒,喪葬盡禮;

同治五年(1866),奉旨建節孝坊,以旌表之。

受知於提學道丁日健;入泮後,旋拔得優等,補增廣生,但屢赴秋闈而未能如願,

光緒十五年(1889),以辦團練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後加道銜。

台灣改隸後,日本人以其為新竹首富而重視之。明治四十四年(1911),享壽七十七歲。

著有偏遠堂吟草一卷。

 

鄭如雲(1829- 1891),字晴秋,號晴川。鄭用銛長子。

同治初年,取進淡水廳儒學 為附生。同治十三年舉為恩貢,候選教諭,父子二人先後具為恩貢,

一時傳為竹塹佳話。在同治後期,光緒年間,代表家族參與淡水廳內各項 事務,諸如築橋修路等,

無役不與,更致力於敦勵風俗,諸 如稟請旌表節孝,示禁立碑等,皆率先領銜倡議。

復因協辦 團練,軍功獎敘奉政大夫,賞戴花翎,欽加同知銜,光緒十八年卒,享年六十三。

 

鄭如椿(1833- 1881) 譜名德祿,鄭用鍾三男,誥授朝議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崖州知州。

林占梅與鄭如梁之官司案件之末期,受鄭如梁之託為其 官司代理人,由當時之淡水同知陳培桂居間

協調,纏訟多 時之官司,得以和解結案,

並因此獲得朝廷恩命,特授崖州府知州,遇缺即補;光緒六年(1880)赴任。

適其時三亞地方土人騷擾,令 德祿負責軍務兼指揮軍隊,德祿古盡厥職,剿撫並施,不辭 勞苦,

奔馳於蠻煙瘴氣之中,未數月黎亂敉平。上峰正擬敘 功掙用,不意因積勞成疾,藥石罔效,

於光緒七年(1881)十二月初五卒於軍次,享年四十有九。

 

鄭如梁, 鄭用錫次子, 例貢生鄭如梁娶了林占梅胞妹林氏妙為嫡配,自此兩家的合作更為密切。

道光二十二年英人之役,咸豐三年林恭之役、同治元年戴萬生之役,無論是籌防、募勇、捐輸、

莫不同心協力,共為淡水地方貢獻。

詎料戴萬生之變平定後,因佃人的水利糾紛,甚至列械攻搶,殺斃人命。

演變成鄭如材(鄭用錫另一子)與林占梅之間,長達數年的纏訟,由廳到府,再到督撫。

民間傳說最後更由家僱人入京告御狀,案懸不決,林占梅終因冤抑難雪,加上久病不癒,

乃憤而吞金自盡,帶罪入殮。

 

鄭如城,鄭用鑑子,甫弱冠以家事為己任,自俸菲薄而事親必極至誠,父年七十有九,

飲食少適口,必營謀甘旨以承堂上之歡,父歿送終盡禮。而於母氏外族不能嗣續者,為立

繼且給煙祀之資, 光緒十三年全臺採訪局彙報孝友,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禮部提准,旌表建坊崇祀。

 

鄭如恭 (1822- 1846),字堯羹。父親鄭用鈺。自幼聰穎,讀書知禮,更能克 體親心,

凡族人親戚朋友兄弟之間,遇有饑寒疾苦者,其必 慷慨解囊,扶危濟困,稱頌鄉里,

光緒十三年(1887)僉舉為孝友,光緒十五年(1889)十二月榮獲禮部題准。

 

鄭如磻(1842- 1899),譜名德溪,字澄波鄭用謨四子

光緒初取入儒學。光緒二十年舉 歲貢生。乙未割台後,日本當局 以其出身名望家之後,

樂善好施,頗有盛譽,佩授紳章,以 為攏絡,隨即委為新竹辦務署參事,1899年病逝。

 

新竹鄭家的後裔於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 同樣有傑出的表現…..

 

如鄭以典(1855-1897);鄭登瀛(十洲)(1873-1932);鄭景南(1842-1862);

鄭樹南(拱辰)(1860-1923);鄭秋涵(虛一)(1880-1930);鄭以庠(1872-1939);

鄭香圃(水寶)(1891-1963);鄭肇基(1885-1937); 鄭神寶(幼香)(1880-1941)

鄭玉田(1897-1965)鄭鴻源(1906-1980);鄭衍宗(1919-1995)等等;

俱為一時俊秀, 仍在地方上發揮及重大的影響

 

日治期間, 鄭拱辰(1860-1923)以其父(鄭如蘭) 龐大商務收入及其租榖所得為基礎,

跨足商工業,投入獲利結構的近代化與投資活動;其子鄭肇基繼而參與苗栗礦業公司,東洋木材

株式會社、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新竹帽蓆業購販組合等,逐步進入各拓殖會社的經營重心。

大正十二年,鄭肇基以析產所得資金,組成擎記興業株式會社,藉其在華南銀行、台灣商工銀行

、新竹信用組合等的「重役」影響力,在新竹電燈會社、東洋拓殖產業會社、華南銀行、新竹

煉瓦會社、瑞德商業會社、李金燦蔘莊會社、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會社、台灣通草會社、台灣米庫

利用販賣組合等十數會社擔任重職,成為工商界舉足輕重人物。

1924年配授紳章,「地方自治」實施後,擔任新竹街首任助役,

自1924至1935年間,擔任八屆州協議會會員,州勢振興調查委員。

 

1912年,鄭如蘭之另一個兒子鄭神寶被派任為新竹第十保保正,續任保甲聯合會會長。

1913年,總督府佩授紳章,1915年奉派為廳參事、區長。

1921至1927年間,出任新 竹州協議會會員,又任總督府評議會員,以善於因應,

通曉 日語,為時人推重。

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成員……

 

因篇幅有限, 另篇再續述

 

(部分資料引用自: 新竹市文化局  人物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