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淡水廳治竹塹城內外,有兩大家族一是以進士鄭用錫為首的北郭園鄭家,俗稱外公館。

一是以富紳布政使銜候補道林占梅為首的潛園林家,俗稱內公館。兩家門當戶對,因此早在

道光年間,就已結為姻親;鄭用錫次子例貢生鄭如梁娶了林占梅胞妹林氏妙為嫡配,自此兩家

的合作,更為密切。

諸如道光二十二年英人之役,咸豐三年林恭之役、同治元年戴萬生之役,無論是籌防、募勇、

捐輸、莫不同心協力,共為淡水地方貢獻。

內公館林家發跡於清誥封資政大夫林紹賢(1761-1829),

渡台祖係從福建同安搬遷到府城發展,屢次搬遷,終於在其父親一代時搬到竹塹定居。

根據《林恆茂家族譜稿》記載:

三光公諡是茂…..于台灣初入版圖之時,攜祖燃公諡盛玉公,先居台灣府城子林,

繼而移居諸羅縣,改嘉義縣之海豐港庄。迨是茂公逝世,葬於嘉義哆落 。祖盛玉公再移居彰化縣

西螺堡埤頭背庄,生德、愛、添、傳、明及文公六人。

德公分居淡水廳之淡水新庄山腳柯坑,愛公未娶而卒,添公、傳公、明公均仍居埤頭背庄焉,

文公則分居淡水廳竹塹城。

今日所謂「潛園內公館林家」或「林恆茂」家族,即是居於竹塹的七世祖文公的後裔。

而該族譜所稱「林恆茂」則係指林紹賢經營鹽務時所設「恆茂課館」之店名,後來又成為

地主業戶之名,又是林氏祭祀公業名稱。

至於林紹賢其人,便是七世祖文公之子,林占梅的祖父,也就是竹塹林家的奠基者。

關於林紹賢的生平事蹟,《淡水廳志》略有說明,傳曰:

林紹賢,字大有,國學生。籍同安,移居台之南路,復徙竹塹。善治生計,家頗饒。

宗族待舉火者數千家。義舉如建文廟,倡造城垣;及設宗祠,置祀業。恤難民不 貲助。

族有窮釐,每口給月費,令撫孤成立,歷數十年不倦。

林、鄭兩大家族在竹塹的發展方式,雖無太大的差別,都以科舉及捐納作為進入仕紳階級的途徑。

但因家庭環境之故,其結果卻受到很大的影響。

林家既由貿易起家,又辦理全臺鹽務,在林紹賢時代就已累積了龐大的財富,

為當時竹塹地區的首富。

林家財大業大,無奈科舉方面卻不甚得意,除了捐納取得外,功名只止於基本的生員(秀才),

如林祥麟、林祥雲等。

而鄭家的發展,卻恰巧與林家相反。

在財力上鄭家雖不及林家,不過科舉考試方面,卻相當成功。

不僅鄭用錫考取二甲進士,有了「開臺黃甲」之譽,其他尚有舉人、貢生、廩生、生員多名。

林占梅 (1821- 1868),幼名清江,字雪那,號鶴山(又作鶴珊),又 號巢松道人。

六歲 喪父,早年受撫養於叔父林祥雲,少時讀書,聰敏穎悟,唯以 個性豪放,始終無意於制藝之學。

十四歲時,由其岳父黃驤雲(美濃進士) 攜往北京調教,增廣見聞。

林占梅慷慨任俠,好結交名士, 濟困扶危,糜萬金亦不少惜,常以財救人濟人,當時人 稱譽其有

「東漢八廚」之風。道光二十一年,率先倡議捐題 巨款,防禦來犯雞籠沿海英艦,恩賞貢生加道銜,

道光二十三年 ,樂捐防堵八里坌口,欽授知府,遇缺即補。

道光二十四年,彰 化、嘉義兩地,漳泉分類械鬥,占梅募勇扼守大甲溪,防止 蔓延北上,

更以私財,撫卹死傷家族,賞戴花翎。

咸豐三年 ,捐運津米三千石,並協同台灣道,辦理全台團練,防禦林 恭事變之北延,

因功得旨簡用浙江道。咸豐四年,小刀會首 黃位自雞籠南下,占梅協助淡水廳同知丁日健,

擊出竹塹境 外,記功加鹽運使銜。

同治元年,戴潮春起事,攻破彰化, 圍攻嘉義,窺伺淡北,竹塹人心因同知秋日 覲殉難

東大墩,更為浮動不安,群聚城隍廟商議對策,占梅 慷慨陳詞,誓死堅守,並出家資十

數萬為餉糈,共推候補通 判張世英,暫代淡水同知職,人心稍定。

林氏則奔馳竹塹、 大甲間,以為聲援。當時軍資皆自為籌備,所費不貲,稱貸 仍不足所需,

於是典賣田園,毀家紓難。

巡撫徐宗幹見其幹 才可用,准布政使頒「總辦台北軍務」鈐記,以便其發揮所 長。

稍後與台澎兵備道丁日健委商建軍策略,攻克彰化。當 時丁氏對被脅從庄民不稍寬假,剿殺無赦。

占梅力為緩頰 請免,因此獲得保全者甚眾。

事平之後,以自備 資斧,募勇千名,越境隨營助剿得力,功加布政使銜。

後因佃農命案,為部屬所累,訟案久懸未結,含冤以終。   

林占梅個性奔放闊達,自幼寄情書畫音律,消遙寫意。

二 十六歲時,承理林恆茂家業,發奮苦讀。早年四處的經歷,有助於境界之開展,詩詞書畫日精 。

道光二十九年,潛園建竣後,占梅主持風雅,凡有一藝一技者 莫不待為上賓,各方名士,不辭千里,

慕名而來,文酒之會 ,冠於北台。

詩酒唱和,蔚然成集,輯有「潛園唱和集」二 卷,

收錄潛園吟社文獻甚多,惜已佚失。

林汝梅 (1834-1894) 幼名清潭,字若村,號鰲珊,林祥雲五子,人稱五少爺。

光緒初年 ,年少入泮。1880 年福建巡撫岑毓英創設大甲溪橋,林汝梅諸多襄助,頗受賞識。

1882 年給墾南莊一帶土地,得 移屯三灣之竹塹社協力,招撫獅頭馱、獅里英、田厝、田尾

四社番歸化,次遷三灣隘於南莊,墾務大有進展。

時林汝梅 與外委胡新發聯絡閩籍「金東和」從事墾地隘防,與把總錢 登雲與客籍黃姓的開墾

勢力對抗,勢同分類械鬥之再演,經 官府調解,林汝梅進隘寮與獅里興、獅里驛社之墾界內。

1883 年,兩社社番糾合五指山、後桂竹林等社襲擊林汝梅 之山場,次年再糾合各社,襲擊

林汝梅田厝之公館、斷水道 、杜通路、包圍隘寮佃屋,林汝梅事業受此打擊、不能再振 。

光緒十年(1885) 台灣建省,林汝梅受知於巡撫劉銘傳,承委幫辦 採集建設鐵路石材與新埔

陳朝綱合作,多所貢獻。   

林汝梅素有求道之志,於是西渡求教,於江 西龍虎山第六十一代天師,學成正一派道法。

歸後夙夜勤習 ,凡步罡踏斗之術,皆能按法實演,為增進道士等,對道教 之認識,招邀眾

道士,群集於家,詳為闡述教義,並說明南 北分派,作風不同等事,建立了烏頭道士在正統

道教中的地 位。

光緒十九年(1894) 去世,享年六十一。

林榮初 (1877-1944) 字震東,號傳爐,又號潛園小主人。

林占梅 嫡孫。內公館素好文雅,家中禮聘宿儒名師於潛園、課讀子 弟,榮初先後受教於張麟書,

張鏡濤等人。乙未棄台,五月 、日軍進攻新竹,其父林尚義避難回泉州祖居地,榮初以十九

弱冠之年,獨撐大局,掌理內公館龐大基業,身處鼎革動亂 時局,備嚐艱辛。

七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駐新竹,特意 指派竹塹名望家及幹練之士,如富室鄭如蘭,

前清舊吏高福 ,區長馬玉華及素負名望之潛園主人林榮初等四人,迎接親 王駐驆潛園,藉此

突顯台民俯首之情,亦由此得見 林氏在竹塹的聲譽。   

日治初期,竹梅吟社重組為竹社,林氏出入其間,不論 擊缽吟詩或詩鐘,均落筆成文,

常掄元而去,與外公館之鄭 幼佩(亦有作幼香一神寶)齊名,詩社同仁譽為「內初外幼 」。

台中櫟社每有雅集,林氏常與鄭毓臣、以庠等 共襄盛事。

一九一○年,梁啟超遊台時,林氏與櫟社同好與 之切磋詩文,梁氏特以詩

「江上秋風宋玉悲,長官手自葺茆 茨,人生窮達誰能料,蠟淚成堆又一時」贈之。   

林氏少時與謝介石相交頗深,謝氏出任偽滿洲國外交大 臣後,應邀前往東北遊歷。

又與黃郛相與還 還,得黃氏之助,從容於大陸各地遊歷,自由往返於日本、 大陸之間,

其歷練感懷益豐,詩境隨之更為開拓。

年六十時 ,由日本返回竹塹定居,總督長谷川清為之邀宴召見,頗受 禮遇,

昭和十八年(1944)病逝。生平詩文散見各地,惜未能結集 刊行。

林占梅在戴案後受到的打擊,固然是促使林家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項潛在的家族成員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從文獻史料來看,林家成員凋零之速,頗令人訝異。

林家主要成員除林紹賢得年六十九外,其兒孫多體弱多病,

期中林祥瑞得年三十,林祥麟約得年二十四,林祥雲得年三十三,林占梅得年四十七,

都非常的短命,其他幼兒夭亡或女眷徂謝,更難以盡數。

內憂外患的一再煎熬,又加上割臺鉅變,滄桑劫換,竹塹最耀眼的內公館林家,

潛園風光不在,徒留義舉高風,名園韻事,

令人不禁感嘆…….

(部分資料引用自: 新竹市文化局  人物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