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而言,以詩詞古文為主的台灣傳統文學源遠流長,從明鄭一直都有其延續發展。

明鄭時期沈光文的文集、鄭經的《東壁樓集》甚為有名,東吟詩社創立開台灣詩社之先河。

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被葉石濤稱為台灣傳統散文的雙璧。

清代本土文人以諸羅的王克捷、澎湖的蔡廷蘭、彰化的陳肇興、淡水的黃敬、曹敬、新竹的鄭用錫、

林占梅甚有盛名。唐景崧任職於台南及台北時,帶動地方文風,有助於詩歌之傳播。

雖然傳統詩社源遠流長,但真正促使傳統詩社蓬勃發展的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懷柔政策,

著名的台北「瀛社」、台中「櫟社」與台南「南社」都成立於二十世紀初期,而且這些詩社

的領導人,特別是瀛社成員也都與日籍詩人及官員時相唱和。

 

乙未割台的世變,固然衝擊了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等面向的發展,其於文化層面實際也發生了

重大的影響。

過去文壇主力的科舉士子,相繼選擇內渡以逃避異族統治,因此出現不少文人外移的情形,

此由同治、光緒年間臺人考取科名者的人數與台人定籍期限的去就日(1897年5月8日)前所作

數量統計相較,便可略見一斑 ;而隨著丘逢甲、許南英、施士洁、汪春源……等重要本土文人

的離去,促使台灣文壇的領導權產生轉移,因故未內渡的文人有了更多躍居要角的機會。

其次,日治以後由於交通發達,文人為謀生計,常有遷徙他鄉的情形,如此也造成本島各地

區域文學領導權的位移,例如新竹魏清德、台南謝雪漁(1871–1953),在喬遷後成為台北

文壇領袖;新竹駱香林(1895–1977)落籍花蓮後,躍居為當地重要文人。

 

日治時代全臺詩社林立的外在因素主要為日人的推波助瀾 (水野遵、加藤雪窗、土香居國、

鷹取岳陽、尾崎秀真、兒玉源太郎等)、其次是社會環境安定、以及報紙雜誌(臺灣新報、臺灣

日日新報、臺灣詩報、臺灣詩薈、詩報) 等的推波助瀾。

 

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社— 「南社¸與北之瀛社¸中之櫟社¸鼎足而三。」。

瀛社 創社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由謝汝銓與林湘沅所倡社 ,創立初期大抵每月一次吟會,

舉凡社員屋宅、廟宇、遊旗亭、別墅、名園、公會堂、名勝等都可成為聚會之所。

活動樣態或一社獨唱或多社聯吟;吟會方式從課題詩到擊缽吟都有。

幾位重要社長如洪以南、謝雪漁、魏潤庵等。 外圍團體包括詠霓詩社、瀛東小社、桃社、星社、

小鳴吟社等。日治時期的社員總人數前後至少超過二百人以上。

由於謝雪漁、魏清德等人皆任職於《臺灣日日新報》,加上創社時便獲得《臺灣日日新報》的支持,

因此詩社相關活動訊息多由《臺灣日日新報》發佈刊載。

瀛社可說是在臺灣詩社史上的龍頭。

 

 

櫟社創社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 由林癡仙、林幼春、賴紹堯發起。

為一來自相同地理區域,有相近經濟背景與教育背景,彼此間有血緣、姻親或師友關係,

以道義相結合,且政治認同方向一致的社員所組成。

日治時期櫟社社員前後總共五十名,重要社長如賴紹堯、傅錫祺 …..

以櫟社為核心的外圍團體有萊園詩會、鰲西詩社、台灣文社、大冶吟社、東墩吟社等。

有意識的提倡擊缽吟唱,有功於漢文的保存,對新進社員發揮教育作用(如莊幼岳、賴和、葉榮鐘等)

以成立文社、發刊雜誌、立題名碑、刊行社員詩集、贊助新文學等活動 的方式 ,

維繫台胞對於祖國及民族之認同 …..

 

南社創社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前身為浪吟詩社(1891)。

基於地方文化傳統與文化使命感、文人相濡以沫、與受櫟社成立的刺激,連雅堂號召浪吟詩社

舊友,重振旗鼓,改組南社,一時獲趙雲石、謝石秋、鄒小奇等人響應。

重要社長共有蔡國琳、趙雲石、黃欣、吳子宏等 ; 重要社員則有胡殿鵬、林馨蘭、連城璧、

楊宜綠、黃得眾、謝維巖、連橫、謝國文、陳逢源等人。

極力保存漢詩文化、與執政者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沒有明顯抗日意識或親日意識,

連雅堂、趙鍾麒趙雅福參與組織「以成社」力保漢族傳統音樂,謝國文致力燈謎保存,

參與《臺南新報》傳播漢文化、對臺南地區詩社有培育後進之功,對南部地區詩風有

推波助瀾之功。

 

日治時期是台灣詩社發展的顛峰期,全臺詩社數目最高時曾達二百九十個以上,

社會上各階層紛紛投入創作傳統詩的行列,不僅各地經常舉辦各項聯吟詩會,報章雜誌也

大量刊載詩作,傳統詩幾乎就是人際應酬的最佳媒介,甚至連酒樓藝旦亦多能作詩吟詩,

詩風之盛,幾可比擬大唐之世。

 

日治初期在治理政策的考量下,派遣來台從事殖民事務的官員,大多具有漢學背景

善寫漢詩者時常藉著漢詩此一文學媒介,進行官紳雅集,或徵詩交流,或彼此唱酬。

這種種的懷柔策略,不僅化解割台之際,傳統文人對於漢文學存滅處境的憂慮,也進一步確認

漢詩及漢詩人在文壇中原有的地位,並鞏固傳統文人在社會上所享有的殊榮身份,

如此一來,無疑提供了舊文學一個持續穩定成長的空間結構。

而當時在台日本漢詩人中,寓台較久,或較著名者,在台時也寫下不少的作品,

同時也與台灣文人多所往來,甚至共同參與詩社活動。

另外也自組詩社,如「玉山吟社」、「淡社」、「穆如吟社」、「南雅吟社」等;

共同建構了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歌

璀璨的一章…….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