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顯(1755-1819),字隆武,號鑑亭,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九都

古龍頭北山(今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人。曾經官至浙江提督、廣東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

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他與邱良功是姨表兄弟,其故宅振威第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李光顯出生於務農家庭,幼時曾進過幾年家塾,後幫忙家中耕作,常挑穀物道金門鎮右營遊擊署前

販賣,當時因為李光顯之兄李光輝在營中服役,故他與營中軍士相當熟識,常互比角力,多為李光顯勝,

軍士見他孔武有力,故常鼓勵他入伍。

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光顯加入軍營,不久被提拔補為「金門鎮標右營外委」,

因出身海濱村落,對於潮汐變化的掌握與駕船技術很有自信,歲多次自請駕舟出海巡哨,深為上級嘉許,

後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調升「澎湖協右營把總」。

乾隆五十一年年底(1787)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李光顯遂從澎湖被調到臺灣支援,駐守打鼓汛,

莊大田攻陷鳳山縣城後轉攻打鼓汛,為李光顯所敗。

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光顯與遊擊鄭嵩攻下竹仔港,隨參贊大臣海蘭察前往枋寮等地平定。

之後因戰功擢署「閩安協右營千總」,賞戴藍翎,乾隆五十四年(1789)補「澎湖協右營千總」,

乾隆五十九年(1790)調福建水師督標右營千總。 嘉慶元年(1795)七月,李光顯隨參將李長庚到

浙江石浦洋追剿海盜蔡牽等人,後於嘉慶三年(1798)升福建督標水師營中軍守備。

嘉慶九年(1804)調升廣東平海營參將,隔年(1805)六月因在新安零丁洋、東莞沙嘴洋、

香山大虎洋一帶殲滅與招撫大量海盜,調升臺灣水師協副將。

同年九月調往廣東順德協,仍擔任副將。嘉慶十四年(1809)六月,擢浙江溫州鎮總兵,

同年九月蔡牽戰敗自殺後,李光顯與時任浙江提督的邱良功前往福建海域搜捕蔡牽餘黨。

嘉慶十六年(1811)二月,李光顯署浙江提督,三月時又兼定海鎮總兵,

嘉慶二十一年(1816),升任廣東水師提督,任內以耿介廉潔著稱。

嘉慶二十四年(1819)卒於任所。 

李光顯墓位於金門縣金寧鄉安美村的山灶郊區,即獅仔山上,

古龍頭振威第位於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二十五號。

是一座面寬三開間的三進縱深式民居建築。乃李光顯之兄臺灣安平守備李光輝,與其弟金門右營守備

李光寬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前後所建。

因李光顯曾官任提督,故其宅地又稱為「提督衙」;又因誥受「振威將軍」,

故其宅又稱為「振威第」。

 

蔡攀龍(1738-1798) ,乳名奭又、字君寵、號躍洲,

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八都平林(今金門縣金湖鎮瓊林里瓊林)人瓊林 , 上坑墘房二十世。

曾經官至福建陸路、水師提督、江南提督,為金門第一位高階武將,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

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生於清乾隆三年(1738),生性驍勇善戰,熟嫻武略, 初入行伍便派往澎湖戍守,任水師把總。

乾隆四十七年擢陞閩安守備, 乾隆四十八年(1783) 護理金門鎮中軍左營游擊, 次年陞海壇右營

游擊,隔年調澎湖右營游擊。

乾隆五十一年(1786) 率師赴台參與平林爽文之亂,閩浙總督常青譽為「虎將」。

次年擢為台灣北路協副將,賞戴花翎並獲賜「 健勇巴圖魯 」名號。

同年八月補授海壇鎮總兵, 九月晉升福建陸路提督, 授參贊大臣。

乾隆五十三年(1788) 正月調水師提督,後來因朝中大將軍福康安, 上奏摺誣陷,皇上誤信

奸人之言,於是降調江南狼山鎮總兵。

乾隆五十八年因建奇功,任江南提督,隔年復任江南狼山鎮總兵,

嘉慶三年(1798) 卒於任內,享年六十一歲。

蔡攀龍逝世後葬於金門徑林(今太武山腳翠谷武揚道旁),位於軍事管制區內  ,

其墓目前定為金門縣定古蹟,

據說蔡攀龍為大嶝崎口下村蔡氏的叔祖,死後神格為該村「震威殿」

奉祀的主神—蔡王爺。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