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開台祖楊咸曲於乾隆年間渡台,最初落腳於寓鰲(清水古名亦稱

「牛罵頭」)的西勢庄從事開墾,至楊金波時才遷往今社口定居。

清水楊家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泉州府同安縣蔡垻後洋鄉渡台,渡台祖楊咸曲(1733~1802)、

楊咸仙兄弟在彰化縣大肚溪河口北岸的五汊港塗葛窟登陸,落腳於寓鰲頭西勢庄。

楊咸曲生有三子,長子紓崑(1770~1791)、次子舒獻(1778~1852)、三子舒霧(1788~1829)。

(ps: 咸仙無子,次子舒獻過繼予咸仙)

道光七年(1827)三房分業共治,同治二年(1863)大房舒崑孫楊克湖 (1827~1890) 因團練鄉勇

有功賞戴藍翎,將二房與三房交界處西勢瓦厝 (同治元年大地震以前公廳) 擴建為北、中、南相連

起來面寬百餘米之三座三合院—社口楊厝。

光緒七年(1881)三房舒霧之子楊金波 (芳西)( 1823- 1890) 因高中歲貢而得以遷居社口。

楊金波六歲喪父,一生事母至孝,與兄姪五代同堂,一家百餘口和樂融融,地方傳為美談,

生平亦啫讀書而不染俗情。光緒七年(1881)高中歲貢 (即明經進士),後又因功賞戴藍翎,

官至台灣府提督兼台灣道道臺 ,門外前埕置有旗竿座2支,卒年時六十八歲。

從楊金波首開風氣,楊家文風素來鼎盛,清代共計出過十三位秀才,日治時期在政商兩界亦人才輩出。

不過,楊家在清水成為豪族,功名尚在其次,主要是因其經商長才,例如楊清和經營的「同號」商行,

楊清俊在梧棲開設的「德隆號」商行,獲利皆豐。

日治時期,楊家在社口的祭祀公業產下,有楊緒曉管理的楊同益派下田產六甲以上,

及楊肇嘉管理的楊同興記土地三畝餘。這些土地都是用楊氏族人合資經商所得利潤購入的。

楊氏以地方士紳的地位獲日本政府任命官職者,先有楊澄若為清水區長,後有楊肇嘉 (前清誥授奉政

大夫楊澄若為養子)擔任首任清水街長。

楊肇嘉(1892-  ) 出生於牛罵頭牛埔子佃農楊送之家,本名番兒,兄弟共十三人,排行第七。

1897年,過繼給清水首富、前清誥授奉政大夫楊澄若為養子,改名楊肇嘉,排行第三。

因養父家境寬裕,1901年,楊肇嘉得以進入牛罵頭公學校就讀。

明治四十一年(1908)赴日本東京市黑田高等小學校就讀,隔年再轉入東京京華商業學校。

大正六年(1917)楊澄若擔任牛罵頭區長,一切實務均由楊肇嘉代理。

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制,楊肇嘉任清水街首任街長,向當局爭取海線鐵路經清水、

沙鹿之建築計劃。

清水古稱牛罵頭,源自於平埔族語 G O M A ,因拍瀑拉族 G o m a c h 社聚居而得名。

在楊肇嘉當街長以前,清水一直沿用舊名牛罵頭, 據說楊肇嘉取其祖父楊清輝、曾祖父楊水信之名,

合為「清水」以取代舊稱。並以此為條件,要求日本當局予以答應,否則拒不就職。

楊氏日後之所以投身台灣民族運動,主要是受到蔡惠如的影響。

大正十四年(1925)楊氏不顧總督府之壓迫,代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赴東京請願。

昭和初年 (1926)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同時任東京新民會常務理事,並結交日本政界

開明人士,厚植台灣民族運動之根基。

昭和五年(1930) 林獻堂等人致書楊氏回台主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昭和八年(1933) 楊肇嘉偕同葉清耀、葉榮鐘赴朝鮮考察地方自治制度。

1934年台灣議會請願運動被迫停止。1935年總督府實施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

地方自治聯盟獲勝,不過仍未達成實質的地方自治。

同年8月,林獻堂在地方自治聯盟會員大會中,提議改組為政黨,未獲通過。

1936年林獻堂引發「祖國事件」。昭和十二年(1937) ,台灣報刊全面廢止漢文版,

在此情勢下,楊氏遷居東京,與林獻堂、吳三連共謀他計。

1940年1月18日,蔡培火、吳三連以「反軍思想」之嫌遭逮捕,楊氏為躲避風頭而前往內地。

戰後,楊氏自上海回台,於民國38年(1949)出任省府委員,兼任民政廳長。

民國39年(1950)辦理第一屆縣市議員選舉,善後「八七水災」。

歷任大雪山山林業公司董事長、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1962年起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晚年隱居於六然居, 自稱六然居士 1976年,八十五歲時病逝 …….

楊宅建築群原為三組三合院並列組成,兼有清朝及日治時期建築,但民國九十九年,

日治時期建築(鎮新南路116巷5號)遭族人拆除,清朝建築則緊急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

審議通過後公告指定為古蹟。   

古建築群創建於同治二年(1877),分有楊金波宅及楊清珠宅二座合院建築,

皆為穿斗式桁架,楊金波因其中歲貢,堂前懸有「明經進士」匾,屋頂則為燕尾翹脊型式。

至今木構大多保留原貌,彩繪則兼有清領時期及日治時期之彷西洋畫透視法之彩畫,

極富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