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區大木匠師係傳統建築的核心人物,主要分為三派系,

其一、葉系源自葉媽利,其二、謝系源自葉媽利,以謝江為首,其三、藍系源自藍木。

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乾隆十五年(1750)澎湖媽祖宮因年歷久遠,風雨侵襲,

有坍塌傾頹之危,澎湖通判何器乃倡議重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協鎮李南馨等官紳倡議再修。

嘉慶二十三年(1818)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官紳再倡議重修。

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重修,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大正十一年(1922)再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次重修。

這次大改築與舊廟有較大差異,為了擴大廟的格局,向鄰房購地,使正面寬大許多,

並且在正殿之後建造一座樓閣,稱為公善樓或清風閣,天后宮成為三殿兩廊之大廟。

主持建造者為原籍廣東潮州的藍木匠師,他的徒弟後來也陸續為澎湖建造許多寺廟。

三川殿步口為廟宇裝飾最重要的地方,步口架棟的雕花為全廟最重要的一部份。

在斗栱及吊筒細節方面,藍木這一派匠師也喜在屋簷下吊筒前面出斗栱,吊筒特別大,有如開了

一朵大花,還有在排樓柱子旁邊多加一顆半斗,以承接彎枋及彫花栱,正殿多用方斗,不作桃彎

為潮州特色,為其他派別匠師所罕見之作法。

馬公市區角頭廟東甲宮為昭和二年的匠師藍木所修建之廟宇 ,

民國三十八年修建匠師陳六甲與之有師徒關係,

師徒先後為同一座廟宇服務,也傳為地方上的佳話。

謝自南 ( 1907-1990) 為當代重要的傳統漢式廟宇匠師與現代化廟宇之設計師。

謝自南出生於一傳統建築大木匠師家庭,父親謝江即是人稱「江司」的大木師傅 ……

謝江即是人稱「江司」的大木師傅 , 澎湖人 , 為馬公後窟潭葉媽利唯一的弟子…..

按:

葉媽利 字貞吉,業界尊稱為利司,澎湖縣 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人,澎湖著名的大木司傅。

葉媽利師承已不可考,但其正式收的門徒僅謝江1人,其子葉元雖亦司大木,但並未從事廟宇的營建。

葉得令當年為了傳承祖業,特地在兄長葉東的引介之下,投入謝江門下, 學習小木、鑿花等技藝。

談到謝江 , 日治時代改建之澎湖馬宮公城隍廟,是值得討論的廟宇。

該廟宇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移建至現址。

日治時期曾聘請謝自南匠師設計,興工改建至昭和八年(1933) 四月完工。

據參與重建工程之蔡來師傅稱,城隍廟大木匠師由謝江總監督,謝自本、謝自東、謝自西,等均參與,

石作及鑿花亦由唐山師傅負責,剪黏為莊振墊師傅,彩繪由黃文華師傅擔綱。

在馬公另有銅山武聖廟及水仙宮,均為同一時期改建之廟宇,

可能也都是謝自南師傅設計之作品。

北港朝天宮自從大正元年修建落成之後,大體上沒有太大的改變,有的只是修理屋瓦、重新油漆成

增建附屬建築而已,一九二O年代曾經修改前殿左右的龍虎門,台灣光復以後,陸續翻修屋頂剪花、屋瓦。

1963年改建正殿落成,拆去木構造,改為水泥構造之樓閣式大殿,由出身澎湖的匠師謝自南主持設計。

1964年重作前殿及正殿前軒之屋頂剪黏 ,則由來自彰化永靖的名匠江清露負責,

江清露為清末廈門名匠洪坤福之高徒,工巧藝精,

所作人物花鳥皆栩栩如生,被譽為該廟宇建築工藝之佳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