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原,人稱「保原師」。昭和四年(1929)生,投入剪黏藝術超過一甲子。 

「剪黏」又名「剪花」,顧名思義是裝飾各種「剪」裁成形的瓷片,「黏」於灰泥的表面,

係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通常見於廟宇屋頂及壁堵,係先剪裁瓷片或碗片適用部分,

黏貼到塑造的形態上,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剪黏藝術表現出廟宇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之

輝煌氣度,是廟宇建築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原是台南佳里人的王保原,自佳里公學校(現佳里國小)畢業後,即考上佳里公學校高等科,

昭和十九年(1944)再考入日軍屏東空軍航空廠。

資質聰穎的王保原師傅,因為父親王石發欠債、破產,當時生活艱辛。台灣光復後,從日軍那裏領了

一千六百多元,統統拿來還債,還是無法生活。王保原逼不得已,說服父親前往台東開墾。

兩年後,王保原師傅接母親與小弟來台東。

剛滿月的小弟整天哭鬧,卻找不出病因。依當年民情,只好找一間媽祖廟的解惑。」

這間媽祖廟,也就是扭轉王保原師傅一生運命的重要關鍵所在。

因為戰爭空襲關係,媽祖廟牆上許多神像墨畫不全,恰巧這間媽祖廟正是剪黏大師何金龍所承做,

王石發於是順手將損毀墨畫重新描繪起來,原樣做起。

王石發的藝術本事,除了讓廟方吃驚又讚賞,同時也點燃當時二十歲的王保原對於彩繪技藝的興趣。

雖然年輕有自己的想法,但身為長子的王保原,還是為了家人放棄自我規畫,回到故鄉佳里。

王保原回鄉後,開始在寺廟藝術領域拓荒,陸續承接下營茅港尾觀音寺等廟宇藝術裝飾工作,

剛開始從半浮及尪仔堵做起,一直到差不多二十八歲,第一次接觸剪黏。

在本省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匠傅當推為何金龍,其生平事蹟不詳,

昭和三年(1928) 自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台南縣佳里鎮金唐殿整修工程。

在此之前,佳里金唐殿曾於咸豐五年(1855)由葉王主持過一次重 建工程,廟中有許多葉王

親手塑造之交趾陶作品。葉王為一代名匠 ,其作品遭毀固然可惜,但何氏剪黏之藝術水準並

不讓葉王專美於前 ,由其尚存之作品來看,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何金龍於1927年自中國廣東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學甲慈濟宮的壁堵裝飾;1928年再接下佳里金唐殿

的整修工程,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何金龍師承潮洲陶匠,潛心研究將複雜的技術

轉化為華麗生動的剪黏,作品細膩,設色簡樸又不失豐富度,

何金龍唯一的徒弟王石發最得其精髓,作品設色豔麗,強調舞動神韻;

後傳子王保原,取材上承襲傳統架構,但其將陶瓷片與剪黏合併,使得作品更得以

靈活展現剪黏之美。

王保原師傅作品細膩講究,技藝獨特,是文化部公告指定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民國45年廟方聘請剪粘大師何金龍得意門生王石發與其子王保原修補其剪黏部份,

是金唐殿現存最具價值的文物。

100年1月廟方再次進行包括三寶殿的木造構件損壞修復、剪粘修復及結構系統抽換補強工程。

修復經費由管理委員會與王保原藝師等信徒共同自籌7成,其餘3成由文化部與市府補助。

金唐殿總幹事邱建男說,師承何金龍大師一脈的剪粘匠師王保原,其父親王石發是何金龍師在台

期間僅傳弟子,目前已退休的王保原則傳徒楊勝波,楊勝波再傳子楊銓展、楊銓軒等人。

剪黏交趾藝師黃萬寶,高雄縣路竹鄉人,1962年生。

自幼即展現過人的繪畫天份,就讀中小學時,就常代表學校各類美術比賽,並屢獲佳績,

深受師長的肯定與讚美。國中畢業後,先進入台南高工進修短期電工技藝,後在台南永康某機車

工廠工作,閒暇之餘繪畫創作不輟,同住室友發現其才華,乃將萬寶師介紹到金龍師的第四代弟子

黃幸雄師父名下習藝,成為入室弟子。

萬寶師因資質聰穎,領悟力強,學習年餘即能獨當一面施作工程,成為得力助手。

出師後,除繼續專研各種剪黏、泥塑技法外,為求多元發展並兼習交趾陶技藝,

期許自己能成為全方位的傳統藝師。

歷經多年不懈的努力,

萬寶師終於與鄭勝台、陳朝鐘被讚譽為台灣剪黏界青壯派三大名師。

代表作有:台北市奉天宮(天公廟)剪黏與交趾陶作品、鹿港天后宮香客大樓泥塑浮雕、

台南縣下營北極殿交趾陶作品、高雄縣永安鄉天后宮、屏東縣九如鄉後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

觀音山大覺寺浮雕等……

0

一則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5 年 1 月 6 日 於 下午 3:34

    w88 Casino tr?c tuy?n

    寸心万绪,咫尺千里。美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