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五年(庚申)張光浩榜:臺灣府周瓊漿(附生 ,晉江人)蔡其英(府學附生)。   

嘉慶六年(辛酉)張翹榜:彰化劉大業(晉江人。福州府訓導)、許廷杰(永春人。晉江大田訓導)。   

嘉慶九年(甲子)林鳳翹榜:彰化王三錫(永春人。羅源教諭)吳逢春、林望恩(府學欽賜舉人,

                                      乙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    

嘉慶十二年(丁卯)郭尚先榜:陳玉輝(府學附生)、彰化林煥章(永春人)、鄭捧日(晉江人。

                                      大田教諭,彰化廩生)。  

嘉慶十三年(戊辰恩科) 姚大椿榜:黃石標(鳳山廩生)、張士鳳(嘉義附生)、林希哲(嘉義附生,

                                                捐升知州)、劉鳴皋(戊辰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 

嘉慶十五年(庚午)羅葉孫榜:許捷陞(府學附生,捐升光祿寺署正,丙戌挑選分發湖北試用知縣)

                                         彰化王圭璋(同安人)、楊啟元(彰化廩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周濱海榜:林謙晉(臺灣附生,榜名謙光,挑選分發安徽試用知縣,署廣德州建平縣知縣)、 

                                         王克成(安溪人。附生)、李三山(臺灣附生)。  

 

奎樓書院最早的正式名稱為「魁星堂」,崇祀魁星,魁星又有大魁夫子之稱,因此亦稱大魁堂。

檢索府、縣志,大抵都能找到相關紀事。乾隆年間情形,可以《重修臺灣縣志》為例:

「魁星堂:在西定坊。雍正四年,巡道吳昌祚建。乾隆五年,巡臺御史楊二酉祀魁星於大南門樓、

祀文昌於小南門樓。」

奎樓書院,仍留有若干文物…..

乾隆三十九年(1774)臺澎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奇寵格撰文的「重修魁星堂碑記」記載:

「首事:拔貢生張花春、生員王泊、歲貢生馬琬、廩生劉國琳、廩生林啟泰、生員吳廷慶,

董事陳朝樑」等名單,遍及闔郡舉貢生童,其中府城知名人物林朝英亦在其列。

嘉慶二十一年(1816)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縻奇瑜撰文的「重修魁星閣碑記」,

此次重修,改變幅度最大,文中有詳細記述,足資考證。

其經費支出也更為龐大,除縻奇瑜捐俸銀100員,並撥給公銀833員之外,捐款者多為鼎鼎大名

紳富,如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拔貢吳春貴、中書科中書欽加光祿寺署正林朝英、監生黃拔萃、

廣西平樂府通判杜天奎、軍功四品職銜林文濬、舉人陳玉輝、舉人林謙光、優貢黃本淵、軍功

六品職銜石時榮……等。

可見前列舉人名單中的 陳玉輝 林謙光等無疑是以臺南府城為其主要活動的地區……

 

鹿港天后宮在嘉慶 十九 年(1814)由地方士紳發起修繕,歷時 7 月餘,完成之日,

嘉慶二十一年(1816)聘請舉人鄭捧日撰寫「重修鹿溪聖母宮」碑文,此碑是探討天后宮的

歷史沿革的重要文獻資料。

嘉慶十九年(1814)間的重修,主其事者為太學生洪培源等人,修建後的仁和官金碧輝煌,

氣象萬千,因此特請鄉進士特授文林郎鄭捧日撰述「重修仁和宮埤記」及「捐題名錄」各一,

現已成為該宮的重要史料。

說明了鄭捧日出身於鹿港一地 ……

頭銜則為鄉進士(舉人的另一種稱呼) 特授文林郎

 

北斗街位於在東螺溪分合游所圍繞的大河洲中部,前身是乾隆三年(1738)左右創建於東螺溪

南岸的舊社羨仔庄(今溪洲舊眉)附近的東螺街,

「東螺街」之名早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之《台灣府志》。

嘉慶十一年(1806)發生漳泉兩族人大規模械鬥之時,全街幾乎全遭到嚴重破壞,之後又蒙受

附近東螺溪之水災肆虐,市街多被沖毀,道光元年(1821)當地仕紳選擇在北方河洲內的寶斗庄

另建一新興市街,並於道光二年完成,又取當地「寶斗」之近音雅字而為之命名為「北斗街」。

街內立有「建北斗街記」之石碑,乃是同年二月彰化知縣吳性誠所撰者,茲節錄於下:

「故東螺之有街,由來久矣,先在舊社內,丙寅歲始遭兵弊焚毀,繼被洪水衝崩,士女失棲依之所,

商賈無鬻販之區,建街首事陳聯登、楊啟元、陳宣捷、高培洪、吳士功、謝寥等爰相聚而議曰,

是不可以不謀徙建,因於距街里許,得一地焉,名曰寶斗,街成之日,更名北斗,則取酌量元氣,

權衡爵祿之義焉。」

《彰化縣志》中亦記載道:

「故東螺街,被水沖壞,舉人楊啟元、林煥章、武舉陳聯登、監生陳宣捷、總理高培洪等,

議移建於此,街分東西南北,中為大街,縱橫整齊。」

由此亦可知道: 前列舉人名單中的 楊啟元及 林煥章等人則活耀於北斗街一帶……

 

楊啟元 (1768-         )  年少即立志向學,飽讀經史,而後成為秀才,為鄉民、士紳的領導份子,

鼓舞鄉民,廣行公益,造福地方,

嘉慶十三年(1808) 地方鄉里歷經兩次兵災一次水災過後,楊啟元即與武學陳聯登、監生陳宣捷及

高培洪、吳士切等籌畫遷建北斗街。

嘉慶十五年(1810) ,楊啟元由嘉義縣學赴福州應試中舉榮歸北斗。

嘉慶二十二年(1817) ,與其弟庠生(秀才)楊調元、附學生楊贊元及附學生周大觀等,修建螺青

書院(文昌祠) ,延聘博學耆儒胡克脩、

羅桂芳為教師,以培植後進,教育子弟,提振北斗文風。

道光二年(1822) 與武舉人陳聯登、舉人林煥章、監生楊在中及街耆老籌建義塚 (今百姓公廟,

廟旁豎有碑文) ,歸葬無主屍骨,並於每年農曆9月9日擴大祭祀此無主亡魂。

其後裔仍世居北斗。

螺溪石的發現及製硯始於嘉慶年間,舉人楊啟元最先將其製成石硯,並撰寫了 一篇東螺溪硯石記,

其中記載:「彰化南方四十里,有溪、源出內山,由日月 潭下分四支,即今北斗,溪產異石,

可裁成硯,色青而玄、質潤而栗。」

這是 螺溪硯石第一次見於史料……

 

至於其他人等 , 則資料闕如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