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一年(辛卯)恩科張際青榜:臺灣府臺灣曾偉中、嘉義陳尚忠(震耀子)、丁捷三、彰化梁濟時。
曾偉中, 名廣翰, 字惟翰 ; 內埔茄苳樹下(今內埔和興村) 人, 其生卒年月不詳。
道光十二年(1832)冬張丙、許成事件「而鳳山粵莊奸民李受,又乘間假義民旗,焚殺閩莊阿里港
七十餘處。凡三閱月,而事平。」事件其時,臺灣府札調六堆軍力待援聽調,不料六堆統領李受即李定觀
和舉人曾偉中不從,帶領六堆義民,在屏東縣境四處攻毀閩莊屠殺閩人,閩人呈控紛紛。
事後共兩百多人分別斬配 , 曾偉中並被革去舉人頭銜……
張丙事件發生之時,六堆依例動員,主其事者副總理李受因顧慮在於「溪西閩籍匪徒來與溪東閩人
勾結擾害粵莊,遂起意主令各莊粵人,攻搶閩莊。」使得李受事後被臺灣道平慶用計誘獲,被判以
「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律」,凌遲處死,道光十一年(1831) 中舉並擔任大總理一職的曾偉中,受到
李受的影響,被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各莊總理如瀰濃莊林綸輝、潮州莊李壇、海豐莊
林謙受、萬巒莊黎應揚,所有附貢生、生員功名全被革去,一併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
從此六堆的政治勢力受到嚴重打擊……
道光九年(1829)己丑進京赴考,後取得進士及第的黃鑲雲。朝廷雖授以黃驤雲工部主事之職,
但不久即因母病而告假回籍,回台就遇上張丙事件。
黃驤雲的在事件中的處置並未獲得六堆民眾的諒解,導致部分六堆客家人以及被捕百餘罪犯
的家屬,對之頗為怨恨,以諺語諷之。
可能因此不能安處鄉閭,造就了後來黃驤雲移居頭份的原因。
依據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丁崑健的考證:
元朝時阿拉伯望族人士賽典赤.瞻思丁(Sayyidjil Shamsuddin omer,1210〜1279)在雲南為官,
被封為「咸陽王」。其長子納速拉丁在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遷到泉州來為官,其次孫
烏馬兒,歷任元朝泉州府同治、泉州市舶司提舉等官職,此即是陳江丁姓一世祖節齋公是也。
陳節齋諱謹字慎思,丁氏家族三代單傳,到了三世祖(名丁夔,字碩德)掌家時代,
為了躲避戰亂,帶領家人(兒、媳、孫共七人)從泉州遷居到海邊的一個灘塗小村–陳江。
這陳江也就是現在的陳埭。
丁家到了陳埭之後,人丁從此興旺起來,人丁越來越盛,終於蔚為當地望族。
台灣丁姓最大的聚居地在雲林縣台西鄉,當地三萬多人口中,丁姓就占一萬多人,因此流傳
「台西丁一半」的說法。
台西鄉丁姓家族,主要聚集在海口、台西、海南、海北、山寮、光華等村。
來臺西定居的丁氏,多系十六世,年代大約是乾隆、嘉慶開放鹿港與蚶江對渡的時期,
由多房支之族人或一起或先後在臺西定居的。
丁氏回族很早就開始重視文化教育,「遣子從學」,獎勸讀書,蔚然成風,於是人才輩出,世而增昌。
六世丁毅齊,以文詞見推鄉里,八世祖丁儀首登仕籍,官至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
九世丁自申、十世丁日近、十一世丁啟濬『三世聯登甲榜』,這在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也不多見。
據統計,從八世至二十世,丁氏家族登進士者十四人,舉人二十四人,貢生三十人,
歷代仕宦,不絕於朝,丁捷三則屬十七世……
十七世丁捷三(耿毅),字希健,號勉庵。道光辛己恩貢,辛卯科中式舉人。
相關的記載包括有:
彰德祠在麥藔街西北三百餘步。堂宇三楹,前後兩進,旁室五間。年收六成大租銀二百八、九十員,
以為奉祀文昌帝君香火。道光十四年十月,舉人丁捷三、生員張嘉言重建。
褒忠萃英社供奉文昌帝君 , 道光十五年(1835) 由監生張克厚、舉人丁捷三、增生張嘉言等創建 。
說明其活動的主要地域……
秀水鄉福安村(棋官內)有一座「梅鏡堂」祖堂,
是梁氏宗族紀念梅鏡始祖「克家公」暨歷代祖先之廳堂。
梁氏始祖「克家公」是在宋朝紹興中舉狀元拜相,而梁氏宗族自福建南安渡海來台 , 選在原名
叫「埔姜崙」的地方(今福安村) 定居 , 繁衍至今;
約兩百年前,道光十一年(1831) 來台五世祖「濟時公」渡海福州赴考高中舉人,
特地而返鄉榮歸故里豎旗祭祖。
地方居民遂將梁氏家園稱之為「棋官內」,延續至今。
梁濟時高中舉人時,獲頒之「文魁」扁額仍懸掛在梁氏「梅鏡堂」祖堂正廳,而此匾額在台南孔廟
以及全省梁氏宗祠皆有懸掛,可見當時座落在埔姜崙的祖堂早已名聲遠播。
目前其祖堂雖維修仍保持著「梅鏡堂」祖堂原風範,
在左側並豎立起現代旗桿以示追念先人事蹟…..
重修彰化縣學題捐官紳、業戶各芳名數目碑記中亦見梁濟時之名姓:
前水師協鎮府溫兆鳳捐銀一百五十員。前任彰化縣學吳春蘭捐銀四十員。舉人梁濟時捐銀一千員。
職員戴紀南捐銀一千員。職員江文瀾捐銀一千員。業戶劉青軒捐銀八百員。課館林日茂捐銀六百九十員。
監生楊儲華捐銀六百員。監生洪培川、洪培源、洪培澤捐銀六百員。職員陳尚文捐銀五百員。
貢生劉文進捐銀五百員。監生蔡登芳捐銀五百員……
其中的課館林日茂 , 即指鹿港日茂行林家。
據說旗杆座尚有保存 , 另日再行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