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昌行」開基祖陳克勸(1775-1861) 字泰卿;又名:福開,習稱福開舍,創設「慶昌」商行,

初以航運貿易,後轉收租為業,後代裔孫再擴增為銀行業大股東(如彰化銀行)。

嘉慶廿年(1815) 重修鹿港威靈廟,「威靈顯赫」匾下署有「鹿港八郊敬立」,此為「八郊」之始。

次年,鄭捧日撰「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碑末亦題及八郊名稱,曰:泉郊廈郊  ;

八郊之中,泉郊、廈郊又具同鄉會性質。因此其他各郊的成員也可以同鄉的身份加入泉郊或廈郊,

因此使得兩郊組織更為龐大。又因鹿港為泉人聚集之區,泉郊的規模又遠勝廈郊,而居於領袖地位。

泉郊所屬商號約兩百餘家,其中以林日茂行為首;而廈郊轄商號百餘家,慶昌號居其冠。

 

陳克勸於嘉慶十年(1805) 渡海至鹿港,年方三十歲,道光年間,創設「慶昌行」,乃鹿港與廈門

「廈郊」領導商號,執「廈郊」之牛耳於一身,威領一百多家廈郊商行。

廈郊貿易主要與廈門、金門、漳州對渡,輸出鹿港米、糖、籸(讀音如身)油,輸入貨物有杉木、

布衣、紙捆等,「廈郊」主要代表商號有:「海勝號」、「慶昌號」、「恆吉號」、「合和行」、

「瑞成行」、「謙勝行」。

陳克勸位居廈郊領袖,在鹿港地位顯著,舉凡納捐、軍功、協調鹿港糾紛等,

實為鹿港當時備受推崇之重要人物,為道光、咸豐年間鹿港首富。

初因聯庄守御有功官階六品,之後又以北路理番海防有功擢升為五品官。

陳家傳至今傳有五六代以上,道光、咸豐年間為陳家鼎盛時期。

鼎盛之時,曾擁有鹿港十五家店面,佔地廣闊,北起中山路149號,至金盛巷37號(十宜樓)

,南達中山路121號(意樓),乃至今日鹿港民俗文物館「古風樓」之前身,亦為陳家所有。

 

陳克勸傳有七子:

長子陳植柳;次子陳宗潢(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丙午科舉人),其女嫁給新竹鄭用錫之長子

鄭如松為媳婦;三子陳植知;四子陳植竹;五子陳植昆;六子陳宗濬;七子陳宗華(字晚香)。

第二代長子陳植柳傳六子,二子陳祈(字秋鴻 )(第三代),再傳三子陳質芬(第四代)。

陳質芬後為鹿港土地、銀行業之大戶,日治時期為陳家家族管理人。

第二代七子陳宗華傳子四子:長子陳耀漢(振德);次子陳耀乾;三子陳耀頂(舜雲);

四子陳懷澄(耀河)曾擔任鹿港區街長。

陳懷澄傳有二子:長子陳培喣(1900-1969),曾任鹿港街役場之助,日治時期主持「不見天街」

的拆除工程, 光復後擔任第1-2屆民選鎮長;二子陳培坡則記載未詳。

鹿港陳家代表名人,以陳克勸、陳宗潢、陳秋鴻、陳懷澄、陳培煦等最為知名。

 

陳植柳(宗元),乃陳克勸之長子。陳秋鴻(本名陳祈) 為陳植柳次子 ;

清同治皇帝曾封贈聖旨,封贈陳祈授予五品同知銜 ……

同治十二年(1873),陳祈(傳為十宜樓主人)授封,內文為:

布政司經歷銜陳祈支付陳宗元(陳植柳)善積於身、教子有方,追贈為儒林郎。

難得一見的聖旨,材料採蠶絲所製,為「稜棉織品」,圖案為祥雲瑞鶴,開端錄有「奉天誥命」。

該文物現存鹿港民俗文物館書畫展示廳中。

 

陳懷澄(1877-1940)字槐庭,為陳克勸七子陳宗華之養子。

善解音律,妙宗南宋姜夔,詞作追隨清代詩人袁枚。習經、書、畫,尤工小楷,詩詞頗佳。

 

明治三十年(1897)籌設「鹿苑吟社」;明治三十五年(1902) 與臺中詩友籌組「櫟社」,

列名「創社九老」之一,與當年「瀛社」、「南社」等仕紳交遊。

大正三年(1914),與丁式周、施梅樵、呂橋南等籌組「鹿江詩會」。

1919年任鹿港區長。 之後共擔任鹿港街長長達十二年之久。

陳懷澄晚年移居霧峰,1940年逝世,享年六十四歲。

 

陳質芬(1873-1926),與第三代陳懷澄為叔姪關係。於政事、人文藝術各有所展。

據說,今鹿港民俗文物館旁「古風樓」原為陳家產業,由陳質芬典借(實未收錢)給辜顯榮。

 

從中山路119號旁的小巷進入,或者從金盛巷內十宜樓 再往前走,過一馬路,便可見一大宅院,

其門板上留著字跡斑駁的「良慶」、「宜昌」字樣,此便是昔日廈郊旗下的大行號「慶昌」,

意樓正是慶昌大宅院中的閣樓。

左轉入小巷中,可見左側磚牆上有一株楊桃樹從牆內伸展而出。

意樓天井處,有一個精緻的磚雕花窗,造型優美而富有古意……

 

據說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遂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

大正七年(1918) 由陳懷澄將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之取名為「天遺室」。

意樓歷經8個月的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由陳懷澄親撰「修葺天遺室

落成碑記」,為慶昌商號重要的文物史料。

 

2004年,從事糕餅業主李俊德(鹿港遊子)買下鹿港「意樓」,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原則,於2007年起動工修復古蹟,歷時四年工程,並於2011年竣事,

此為古蹟自費修復之歷史建築典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