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九年(癸巳科)林旭榜:彰化縣施菼(籍晉江)、洪謙光、苗栗謝維岳(粵籍)、新竹李師曾

                                      (廩生。原籍晉江)、臺灣府林文欽(附生。原籍平和)。

光緒十四年(1888),彰化發生了因土地清丈不公的施九緞事件。

事件始末,俱詳吳德功著《施案紀略》。此一事件,牽累多人,其中鹿港紳士無端受禍有

兩位施姓業主,一是貢生施家珍,一是廩生施藻修,雙雙因案而革去功名。

施家珍是詩人施梅樵之父,在臺灣巡撫劉銘傳下令緝拿之後,到處躲藏因而病逝於外地,

施藻修則在事平之後,改名施菼,捐貲取得監生身分,再參加鄉試,考取光緒十九年(1893)

癸巳科舉人,在清代科舉史上,算得上是奇蹟。

據《寄鶴齋詩話》記載,施藻修自少負才名,許多富家爭相提親,最後選擇與和美阮氏結親。

施藻修少年時,便才氣縱橫,門徒如雲,每年所獲束脩、廩餼甚豐。少年得志,而「性傲睨,

不喜交長官」。因彰化知縣李嘉棠聚斂,曾在大庭廣眾,指斥其失;故李嘉棠恨之入骨,

遂遭到褫革功名的無妄之災。   

避難期間,施藻修有感於清初著名學者韓慕廬(菼) 也因受累而遭革衣衿故事,遂改「菼」,

字悅秋,也兼取《詩經》「毳衣如菼」之義。按《詩經》國風有「大車」章:「大車檻檻,毳衣如菼。」

毛傳:「毳衣,大夫之服。菼,鵻也,蘆之初生者也。……服毳冕以決訟。」

除取同病相憐之意外,仍隱含有陳冤待雪的期待。   

施菼改名納監,仍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終於在光緒十九年(1893)癸已科福建鄉試揚眉吐氣,

考取第14名舉人。考取後的施菼仍回到鹿港定居。

不料兩年後的乙未割臺之役,山河變色,迫使他走上籌防抗日之途。

當光緒二十一年(1895)7月,日軍攻破苗栗之後,徐驤等義軍退守臺灣府治(今臺中)。

比鄰的彰化為中路重鎮,乃由施菼、貢生吳德功、貢生吳景韓等設籌防局,以備抗敵。   

7月9日,日軍繞道臘沙坑,攻入彰化縣城。施菼不得已也內渡而去,

施菼妻阮氏出身和美望族。日治初期,因岳母逝世,一度回到彰化。

之後的歲月則多在內地發展 …..

謝姓為苗栗地方大姓之一,追朔至兩百七十多年前拓墾初期,來自廣州梅縣的客族先民率領族人

來台開墾維祥、內麻(今恭敬、勝利里)、芒埔(今玉清里)一帶,由於開墾為一需結合眾力之事,

為了方便互相照應以及安全需求,同姓族人自然聚居於同一區域,隨著開墾情況的相異,各姓氏開始

各擁一定的地方勢力,進而建造祠堂鞏固勢力,也成為今日客家族群特色的宗祠文化。

而當時相當興旺的幾個姓氏,今日仍是苗栗市的地方大姓,謝姓即為其中之一…..

謝維岳,又名崧生,字瑞琳,號籟軒,又號石秋,

光緒癸巳科(1893)林旭榜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苗栗首度設縣,地方仕紳在欣喜之餘,

一致倡議,為弘行教育文化,決定創設英才書院,教育莘莘學子,提升山城文風,並公推才德

兼備者為山長,以領導地方文教。

第一任山長(院長) 即聘請苗栗宿儒謝維岳擔任…..

謝維岳出生於苗栗縣,定居於銅鑼鄉。光緒十七年(1891),應苗栗知縣沈茂蔭之邀,

與謝錫光、李祥甫、黃文哲、郭鏡清,杜式桂、曾肇楨、黃肇儒等人共同編撰《苗栗縣志》。

《苗栗縣志》於1894年完稿,1895年乙未戰爭戰況吃緊之時,謝維岳向湖廣總督張之洞討

救兵未遂後,與丘逢甲、李祥甫內渡大陸;並將文稿帶至內地。

李師曾為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林旭榜舉人。廩生。原籍晉江。李錫金之曾孫 , 李希曾之弟。

岑兜,雅稱銀江,位於晉江東南部,背山面海,山青水碧,鐘靈毓秀。

據史料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曾在永寧衛任職的泉州城西人李振仲入贅岑兜王氏家。

婚後育有四子,長曰君雍,次曰君侍,三曰君玉,四曰榮壽。君玉於明永樂元年(1403)被授予

廣東隨州教諭,其子孫即分居汕頭其南莊。據說,因為李振仲樂善好施、恩澤廣被曾獲上天賜銀,

銀江因而得名,新竹李錫金家族即衍自於銀江李氏…..

李錫金,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字謙光,號義鐘,熱善好施,參與不少公益活動。

娶陳厚公長女陳氏為妻,生育十子。由於經商有成,家境富饒,錫金建私塾,聘名師,極力栽培

諸子讀書,求取功名。十子之中,除第七子和第九子早逝之外,其餘八子或由科舉正途,或由捐官

異途取得功名,長子聯超,附貢生,候選訓導;次子聯城,國學生;三子聯芳,加五品銜中書科

中書儘先教諭,司紹安鐸;四子聯春,雲南省縣丞;五子聯英,國學生,軍功六品;六子聯青,佾生;

七子景宜,早夭;八子聯選,候補分州同知銜加二級請五品封典;九子清溪,早夭;十子聯萼,監生。

裔孫中有多人取得功名 , 淡水廳志即有記載 :

李聯芬: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曾照榜舉人。竹塹人,籍晉江。

李祖訓:光緒十二年補考十年分。聯芬姪。署臺灣府學訓導。      

李祖述:光緒十六年補考十五年分。聯芬姪、祖訓弟。   

李希曾(釣磻,歲貢生):光緒十七年補考十六年分。祖訓、祖述姪。 

李師曾(舜臣、廩生,後為舉人 ):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林旭榜舉人。廩生。原籍晉江。希曾弟。

李仕,字若曾,號子瑜,又號古奇山人。早年勤奮向學,課餘後,受 其兄希曾,師曾提攜督促,

進展快速,在同儕中即以文才出名。1893年,伴其兄師曾回祖籍晉江,準備鄉試。

李仕在福州、泉州 等地,請益名師,多方學習,課業更為精進。乙未割台後, 以台地未靖,

暫留晉江,擔任杏堂國文研究會教師,銀江學 校第一代校長等職。   

後重回竹塹,與名儒魏清德,張麟書等,砌 磋往還。自設書房於陵茂祖厝內,課教弟妹子姪,

李氏族人 如應臣、克承、子賢等,皆受其教誨。外姓子弟慕名而來受 教者亦多,其中鄭鴻源、

黃繼圖、鄭淮波、林傳貴等,均為 及門高足,裨益竹塹文教良多。

據說高中光緒癸巳恩科舉人的李師曾於乙未割台(1895) 後內渡故里岑兜,在旅外鄉僑的支持下,

於1918年在村中創辦了小學堂,至今已歷90餘寒暑。

目前,李錫金家族在台人口即達近千人。

林文欽(1854-1900)諱萬安,字允欽,號幼山,霧峰林家林奠國三子。林獻堂之父。

自幼性情溫和,不愛習武,喜歡讀書。光緒十年(1885),法國海軍中將孤拔將軍,率24艘戰艦

攻打基隆。林文欽奉臺灣 兵備道劉璈之命,與堂姪林朝棟各徵召鄉勇一營500人馳援。

林文欽率部駐台南,器械糧秣,皆自行供應。後調至通霄(予李惟義),並捐鉅款助軍。

事 平,以功駐銓郎中,分發兵部武庫司候用。

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中式第79名舉人。

知書達禮,樂善好施。 與侄林朝棟合力開墾臺灣中部大部份地區,

其範圍東到番界,西到台中,北到大甲溪,南到集集大山,因此家產大增。

光緒十四年(1888),協助劉銘傳清賦有功,而加道銜。

富甲一方後,進而開始營建宅第,即今霧峰林家頂厝,光緒十九年(1893 ) 另外又在家宅後山建

萊園,以頤養母親羅太夫人。

1895年甲午戰啟與林朝選等人,共同募集練勇,成立台灣「中部保防局」。 

日本治臺之後,林文欽則深居簡出,不再過問世事。

位於台中市大里區爽文路、樹王路路口之「進士公園」,留有明治33年(1900)所立

林文欽「墓道」碑。高約205公分,寬77公分,碑趺有贔屭馱負,碑額上題「皇恩」兩字 ;

配飾兩條龍紋,碑文「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公墓道」。

墓園則呈直徑約50公尺的圓形,墓穴以石砌龜甲紋狀,整座墓園面向西南,遠眺八卦山脈,

左右豎立有石質筆桿一對,相距約95公尺,氣派十足,

四周墓牆上有鹿、麒麟、梅花等雕刻。

墓碑以花崗岩雕刻,額刻彤日雲彩、祥鶴紋飾,文曰:

「和邑清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府君之墓」。

墓埕完整保存 , 隱身於田野之一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