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七年(辛卯科)□□□榜:彰化縣施仁思(籍晉江)、施之東(籍晉江)、臺北府淡水李應辰(府學附生)。

 

施仁思(1858~1897),字藻香,號子芹,又號石峰,彰化鹿港人。

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舉人。生具奇才,有豪傑氣,與鹿港生員許咸中交情甚篤,對其子嗣

許夢青亦關照有加。割臺之際,臺中知府黎景嵩,在彰化白沙書院設籌防局以禦日軍,施仁思

挺身而為佐理。及日軍陷竹塹,施氏更與武進士許肇清,偕同鹿港士紳組成義勇軍,共謀抗日。

及彰化城陷,為奉親保家,始攜眷返回泉州。

割臺之初,臺中知 府黎景嵩曾邀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栗 四縣士紳商議共禦日軍,

而投入武裝抗日行鹿港詩人許劍漁、洪棄生、施仁思、陳懷澄與苑裡詩人蔡啟運、

通宵詩人曾楨立等曾創立「鹿苑吟社」, 此為中部詩社之始。

黎景嵩雖邀集議,惟殘留官紳皆畏 懼不前,僅許肇清與鹿港舉人施仁思,

偕同 鹿港士紳組成義勇軍3,000人,抗拒日軍 於大甲溪南岸。

事敗後大抵內渡以避風頭 ;

光緒二十三年(1897)六月卅日病卒,享年僅四十歲 ;著有《施子芹先生詩文集》,今不傳。

有子施家本(1886-1921) ,字肖峰 , 乙未割台時與父內渡 , 父親去世時施家本才八歲 , 之後

輾轉回台 , 由庶祖母養大

大正六年 (1917) 施家本與莊太岳、丁寶濂、鄭汝南、陳槐亭、蔡子昭、陳子敏、許幼漁、朱啟南等

創辦大治詩社 , 施家本 並擔任首任社長 ;後加入櫟社 , 為日治時期漢詩重要成員 …..

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廷批准晉江的蚶江(今屬石獅市)與台灣的鹿港對渡。

期間大陸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台灣,據一些施姓族譜記載,其時施姓相率赴台者不在少數。

鹿港新水地區的石埤、新水、太平等村落,原是施姓族人聚居之處,移民大多居住于此。

現今鹿港約有八萬多人,其中三大姓:施、黃、許,即占去鹿港人口百分之八十,

其中又以施姓為最,約占百分之三十三。 可見施姓為鹿港第一大姓, 多數為晉江龍湖鎮

施可興(亨文公)派下的後裔……

鹿港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有清一代,台灣有進士三十一名,鹿港即占七人(包括

武進士一人),為全台之冠。 其中施姓二名:施葆修,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施之東,光緒

二十年甲午科進士。

清末台灣有十名舉人。其中光鹿港施姓就占了四位….. 分別是施仁恩、施仁思兄弟,前者咸豐

十一年辛酉科中式舉人,後者是光緒十七年辛卯科舉人。 施菼,光緒十九年癸巳科中式舉人。

施景琛,則是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中式舉人。 

施之東,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年(1894),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二甲8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上述資料分別由台灣通志及維基百科所提供, 其間最大之差異在於其榮登進士的年份?

通志成書之時適逢多事之秋, 採訪或有舛誤, 今日核對殿試金榜名單, 可確認其為光緒二十年

(甲午科)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八十三名。

綜合研判 , 有可能為光緒十八年(壬辰科)參加會試,

而於光緒二十年(甲午科) 才補行殿試吧?

台灣通志另記載其中舉資料: 光緒十七年辛卯科 彰化縣 施之東 (籍晉江)

如此看來又是連捷登進士的案例 …..

 

李鼎成是淡水燕樓李家來台開基祖。乾隆十六年(1751),李鼎成帶著父親榮道公神位及

妻子林耀娘,由福建泉州同安縣馬厝巷故里渡海來淡水,初期行醫,但生活非常困苦,李鼎成

被迫棄醫從農,多年辛苦耕耘終成小康之家,奠定李氏家族在淡水的基業。

乾隆五十五年(1790) 李鼎成去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 子李臣春遷居淡水北投子,

生太平、長生、江中、山石四子稱四大房。

從此子孫繁衍,並逐步擴散分居到忠寮、水梘頭、林仔街等地,淡水人以忠寮或燕樓李稱之。

咸豐十年 (1860)到光緒二十年(1894 ) 的三十多年間,燕樓李家分中文武科考者,高達10人,

例如監生李(山石)、貢生李花霖、武秀李火炎、光緒十一年(1855) 乙酉科,李祥奎(貽電)、

李應東(宗炳)叔姪同榜,分中武舉54名和42名,尤為美談,

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鄉試 , 李應辰(宗聘)高中文舉,與李宗炳武舉被譽「兄弟同舉」 ;

燕樓後人,人才輩出,文風鼎盛乃成為淡水之望族 , 於淡水之開拓、文教貢獻宏大。

光緒二十一年(1895) 舉人李應辰 聯合滬尾十八莊,壯丁五百人與各地義軍聯結,

定於十四日合力打擊日軍,因唐景崧逃亡,計畫中止。

後攜家眷遷移廈門避居。

兩岸開放後,知其後代目前在大陸教育界發展亦頗有成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