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四年(戊子科)鄭懷陔榜:淡水蔡逢辰(府學附生)、臺北府邱逢甲(廩生。原籍鎮平)、

                                           呂賡年(廩生。原籍紹安)。   

光緒十五年(己丑)□□□榜:彰化陳元音、臺北府基隆江呈輝(籍永定)。

丘逢甲(1864-1912),又名倉海,字先根,號蟄先、蟄庵,在詩中常自屬「南武山人」。

清同治三年生於臺灣府淡水廳苗栗。因出生是適逢甲子,故稱逢甲,乳名「秉淵」。   

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是一位秀才,平時在鄉間從事教育工作,四處設館教讀,生活頗為清苦。

藉著教育別人的機會之下,也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丘逢甲的幼年教育便是由丘龍章所完成的。

據說「六歲能作詩,七歲能文」。現存丘逢甲的詩作最早兩首寫於九歲之時 。   

光緒三年(1877) 丘逢甲考中秀才,成為了台灣最年輕的秀才,時年十四歲 。

福建巡撫丁日昌贈與刻有「東寧才子」的圖章。

光緒十一年(1885) 丘逢甲渡海至福建福州舉行的鄉試,但是沒有考中。

三年後再次參加,中了福建省第三十一名舉人。

光緒十五年(1889) 前往北京參加會試,高中第81名貢士,繼續參加殿試,高中第96名進士,

被授與「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後棄官返台。   

丘逢甲返台之後,應唐景崧之聘,擔任台南崇文書院山長,又兼台中宏文書院與嘉義羅山書院主講。

甲午戰爭之後,光緒二十年(1895) 四月十七日李鴻章代表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丘逢甲三次上書清廷,希望可以收回成命,但終告失敗。

五月十五日率領台灣仕紳與唐景崧密談,發表「臺民佈告」,獨立意圖相當明顯。

五月二十五日,台灣紳民舉行獻印典禮,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定年號「永清」。

向國際發佈文告,「台灣民主國」於是成立。   

五月二十九日,日軍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於澳底登陸。不久候勢如破竹地攻下台北,

唐景崧便渡海回中國,北部抗日勢力遂告瓦解。之後中部的作戰也相繼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丘逢甲一行人於梧棲港搭船離臺,居於福建泉洲,而後又轉往潮州府定居。   

在潮洲府的其間,丘逢甲先後於韓山書院、東山書院與景韓書院講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辭去教職,準備籌辦「嶺東同文學堂」。

次年,丘逢甲被粵東當局派往南洋調查。此行,丘逢甲在香港遇見了康有維、梁啟超等維新之士。

回國後舉家搬離潮洲,定居鎮平。

光緒二十七年(1901)「嶺東同文學堂」於汕頭開辦,以新學教育青年。

之後雖有阻礙,但仍不停地投身於教育事業。

1912年民國建立,丘逢甲此時因病返回鎮平。二月十五日病逝於家中,享年四十九歲。

呂汝修(1855~1889),官章賡年,號宜壽,又號餐霞子,以字行。

神岡三角仔呂炳南次子。光緒元年(1875)生員,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

家豪富,購書兩萬餘卷,築筱雲軒藏之。師事吳子光。與其兄呂汝玉、其弟呂汝成合稱「海東三鳳」。

著有《餐霞子遺稿》、《海東三鳳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東三鳳集》,據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係呂氏三兄弟合著,

光緒十五年(1889)於北京刊行,由許南英、丘逢甲作序,呂汝誠之子呂伯先擔任校刻,

計四卷,惜今已不可見。

神岡呂氏,原籍福建漳州詔安縣,詔安位於閩南與粵東交界地帶,自唐代以後,人文薈萃。

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呂氏的北田房派下第十二世呂祥省搬眷渡台,定居於當時彰化縣

揀東上堡瓦窯仔庄(即今台中縣潭子)定居。

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驚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之後,十三世移居三角仔庄(今神岡三角村)。

十四世呂衍納(世芳)例授林郎之職,,與廣東舉人吳子光相交甚篤。

十五世呂炳南(耀初)天資特稟,童年時塾師授以經籍,每能成誦。

未及弱冠,補弟子員,從此聲譽日隆。

戴潮春事件後,同治五年(1866)呂炳南為奉養張太夫人,斥資建造別業一座,即今筱雲山莊 。

呂家在呂炳南一代時聲望達於頂峰。炳南育有三子汝玉、汝修與汝誠,俱中秀才,

一門三秀才,舉人吳子光稱許為「海東三鳳」。

後來呂汝修(即賡年) 更於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為呂家再拿下一塊文魁匾。

呂家倡建的文英書院(文英社)以及筱雲軒積極促成台灣中部文風益加鼎盛之美譽,並

孕育出一位進士:丘逢甲,以及四位舉人:包括呂賡年, 以及霧峰林文欽(林獻堂之父)、

清水蔡時超、以及鹿港施士浩。

筱雲軒原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籍。可惜近代以還,藏書逐漸散佚,殊為可惜。

呂氏以書香傳家,後人在文化藝術方面皆有所成就 ……

其墓在筱雲山莊附近

江呈輝(1872──1917)字蘊玉,永定高頭南山村人,出生於台灣基隆。

幼聰穎,有文名(見《永定縣志》)。光緒十五年(1889),僅18歲即高中舉人,頓時名噪

閩台士林,之後並曾倡建基隆崇基書院。

基隆護國城隍廟廟門正好面對基隆港,創建於光緒十三年(1888)  ;

相傳當初係因地方天災人禍不斷,為了靖安,由江呈輝 、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建。

愛三路49巷在清時屬於官道,故稱之清官道。以清官道為中心,街市向四周發展,商業繁榮,

江呈輝曾在此官道內創建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 , 舊名福德街也因此而得名。

崇基書院創立於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二十一年落成。

創設基金主要由書院創院院長、舉人江呈輝向本地仕紳募集而來,少部分由官府收稅支應,

可惜院舍工程落成之年即遭改隸之痛…..

唐景崧為台灣巡撫時,器重江呈輝。甲午戰爭后,日本侵台,為抵抗日本侵略,唐景崧委任

江呈輝為抗日保台基隆要塞司令,協助許南英整訓和擴充民兵,在劉永福指揮下,多次挫敗

日軍挑舋,堅持抗日直至台灣淪陷,才內渡大陸。

后任連江、將樂訓導和教諭等學官,又在漳州、汀州、龍岩等處講學,

還在廈門創辦報紙,宣傳愛國思想,介紹科學新知。

回永定縣后,協助著名華僑胡子春創辦永定簡易師范學堂,提議并創建永定縣官辦小學堂。

晚年思鄉心切,在永定高頭南山下筑樓居住,樓名春暉,以表達報親報國之志。

據永定縣志載,門樓的對聯為其友人巫宜福翰林所撰寫:春禧永集延多福,暉吉欣占慶有孚,

橫聯為孝悌為人瑞。筆跡剛勁有力,圓通典雅。

江呈輝好吟詠,文章有法度,詩亦清真雅正,士林多傳誦之。

傳有《春暉堂集》等著述,惜多有散失。

民國六年(1917) 在故鄉高頭南山病逝,享年46歲。

北斗最大姓為陳姓,其衍脈多源,移入北斗先後不一,

重要者有三:包括建街有功的武舉人陳聯登一支,文舉人陳元音(1847-1896)一支,

以及陳作舟 (1841-1896)一支。

不過卻無太多與舉人陳元音有關之記載事蹟 ?

至於蔡逢辰的資料則無隻字片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