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年(1739),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兩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人中港,

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的平埔族山胞之同意,雇用漢民進人後庄、四份頂、半天寮、蟠桃、山下排、

二十份、青埔仔、土牛等地,從事開墾,是為漢民拓殖頭份之始。

次年,復有廣東鎮平塘福嶺人陳世荐,率族人由沙轆社北遷,在崁頂開墾設庄。

乾隆十六年(1751),廣東嘉應州鎮平縣血緣團體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

率裔孫兩百餘人,在今頭份與中港間設田寮以為開闢之根據地,此為「田寮莊」之由來。

以後墾成頭份、二份、三份、四份、河唇、中肚、新屋及下望更寮等地。

當時,墾殖地點的分配,佃人以拈鬮,定 墾地次序,如拈得第一號,即為頭份,

以致沿用為地名。

清乾隆中葉 , 陳鳳逑入墾今苗栗頭份 ,即陳春龍家族一派的開臺祖

頭份陳春龍家族,是通過「陳鳳逑 -陳雲生-陳春龍-陳展鴻-陳德秀」這一支系的發衍。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渡臺祖陳鳳逑(1761-1838)來臺,定居於竹南一堡,為隆恩佃

番婆莊佃戶,世代居此。

陳家的社會地位於光緒時期,由位居社會下層 的佃農躍升為社會領導階層,

起因於陳家自來臺第三代陳春龍(1834-1903)時。

陳鳳逑父為陳華標(1723-1783),早年雲遊四方懸壺 濟世,以行醫為生,因而隨同其他墾戶

來臺協助拓墾的醫療工作。但陳華標並未 定居臺灣,到了其子姪輩,才陸續來臺。

來臺祖陳鳳逑及其子姪兩輩,皆為隆恩 佃的佃戶;因經年開墾,陳家家境有漸漸好轉的走向。

陳春龍幼年之時家境小康 , 春龍自幼過房給未婚的伯 父陳輝生(1801-1875),9 歲開始啟蒙識字

,學習典型儒家傳統教育,長大後因 生性勤勞聰敏,將陳家的開創帶領至新的境界。

陳春龍開闢「私地窩」(或做獅地窩,今頭份鎮流東里一帶),抵抗出沒盜賊,種植甘藷,

買地置地。在糧食奇缺的太平天國年間,陳家因而逐漸累積起財富。

光緒九 年(1883)和陳欽源廣源號開設協源蔗廍,經營蔗糖的製造與買賣。

除此之外, 另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則是陳春龍所開設的「福安堂擇日館」。

同治十三年(1874),因家中子弟學習所 需開設「向陽書院」,積極培育子 弟讀書考取功名。

隨著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提升,陳春龍成為中港溪陳氏祖嘗的管理人,成為地方上領導人物。

同年(1871),捐銀取得監生的資格,

從此擴大地方交遊的範圍,與竹塹士紳來往密切,積極參與地方事務。

光緒16年(1890)被推選為頭份義民廟慶成建醮公局總理,再一步提升陳家在地方上的威望。

陳春龍的七子和各房子孫,以職業類別來分大致可分為三類:企業經營、文教工作和務農。

企業經營以長房陳展興一系為主;教育工作以四房陳展鴻一系為主, 三房陳展慶為副;

其餘陳展盛、陳展發、陳展河、陳展祥等則以務農為主。

陳德秀為陳展鴻的長子,自幼在家學習漢文,因為父親排日關係,17 歲才就讀頭份公學校

明治42 年 (1909)陳德秀於公學校畢業之後,在母校擔任雇員教授漢文。

一年後即辭職,返回家中,專心主持向陽書院並擴建學堂。

陳展鴻仍對子孫教授漢文,直到昭和13 年(1938)去世為止。

陳運棟(1934-   )出身頭份書香世家,高祖父陳春龍,曾祖父陳展鴻;

祖父陳德秀在家主持向楊書院並教授漢文 ,父親陳毓琳則曾擔任過國小校長。

從陳春龍到陳運棟,陳家五代以教育為業。

陳運棟新竹師範畢業才19歲,擔任國校教師,後高、普考及格,但他並未轉任公務員,

民國45年到大成中學任教,民國 88年在校長任內退休,

10年內醉心地方文史,著作豐富。

曾擔任苗栗縣鄉土學會理事長的陳運棟,主編過西湖、頭份、三灣等鄉鎮志;

苗栗縣志重修時,被推為總編纂,在其帶領下,這套共33卷41冊的苗栗縣志全部付梓。

是近代重要的文史工作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