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境內,有漢人開墾業戶,始於清乾隆初年;「內湖庄業戶何周沈」招佃來墾,

「十四份陂圳」為里族莊林秀俊所開築;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塘面積二十四甲餘,

主要集水區為五指山系的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

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灌溉下游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

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廣達一百九十六甲;

內湖郭氏一族祖籍地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大抵於乾隆年間渡台 ;

依據 《臺灣列紳傳》記載: 清同治五年( 1866 ),內湖番仔陂望族郭崇飽第四世後裔郭文鴻,

在家設塾,書房名為「文昌堂」,開始講書授徒,來學者眾;郭氏年少好學,宏聞達識,通經史,

精文藝,後科舉貢生。

光緒九年( 1883 ),郭文鴻侄兒郭章龍中秀才,後舉監生;庄內童生,就教郭氏者不鮮。

日治時期,郭章龍曾擔任錫口保甲局長、內湖區長等職

明治三十八年( 1910 ) ,獲准設立「錫口公學校內湖分校」。

明治四十三(1910 )由錫口支廳募捐進行新校舍建築 , 郭章龍亦參與其中

並與李光煥、郭華添、吳春華等人共同擔任學務委員。

明治四十四( 1911 )年三月三十一日,首屆畢業生有林雙和、林金火、林金遍、林金英、

郭華道、郭國正、郭天賜、許金財、吳仁、謝生和謝番等十一名。

大正二年(1913 ),錫口公學校內湖分校獨立設校,改稱「內湖公學校」

郭華讓 (1888-1951) 祖父郭文茂父親郭章龍

為內湖郭氏渡臺第六世,兄弟中排行老三。

畢業於臺灣總督府立臺灣國語學校;大正九年(1920 )年十月一日,臺灣總督府

施行「州市街庄」制,將南港區合併為內湖庄, 郭華讓 擔任首任庄長。

之後,於昭和七年(1932 )年及昭和十一年( 1936 ),分別再續任第三、四任內湖庄長,

直到臺灣光復為止。

郭華讓擔任庄長二十餘年公職期間,又兼任內湖信用組合長和臺北州青果輸出組合長等職務。

經手重大的工程,計有「內湖松山道(今成功路二、三段到新明路)」,當時動員保正、庄民,

合力將原有的田埂小徑,修整而成「保甲路」;以及後續內湖路一、二段拓寬工程,康寧路興築

工程,內湖吊橋和「中店仔(舊內湖行政中心)」的興建以及自來水等項工程。

郭華讓與夫人郭邱阿招,育有二男一女,

長男郭國夫,東亞醫學院畢業,曾任國立台灣醫學院主治婦產科醫師;

次男郭國荃,台灣大學畢業,曾營新台灣工業社、良一磚廠,台灣日光燈公司董事及廠長。

內湖有一郭氏古宅座落在獅頭山南側山腰間,坐北朝南,面眺公館山與南港山脈。

為內湖仕紳郭華溪,起造於日據中期的大正六年間(1917),磚造兩層樓房,採「中西合璧」

裝飾,配合前庭鋪設石板花園,後院及周圍密植果林。

據稱昭和年間,日本政府徵購當今臺北松山機場外緣土地,作為擴建之用;當時,松山機場

成為盟軍空襲的大目標;於是,日本政府勸導附近住民疏散。原居於飛機航道下附近的郭華溪,

遂將家產轉售予當時任職內湖庄長的堂弟郭華讓等宗親另赴桃園建置田產。

目前,古宅地權仍歸郭華讓裔孫所有……

郭國仕 (1886-1938) ,祖父郭章景,父親即郭華添;

郭國仕青年時期,曾赴日留學。學成返鄉後,曾擔任艋舺製糖會社經理職務。

大正十三年( 1924 ),接任職內湖庄長,昭和七年(1932 )卸任;

昭和十年(1935 ),內湖公學校創校三十周年之際,郭國仕擔任內湖公學校保護者

(即學生家長會)會長,協助校方辦理校慶事宜;

其個人於當時,亦樂捐拾圓經費。

元配邱氏查某,繼室蔡氏允,育有五男三女。

大正三年(1914 )內湖公學校首屆畢業生郭國正農事試驗場畢業,轉往日本愛知縣

農林學校留學;大正六年( 1917 )學成返鄉服務於鄉里。

大正十三( 1924 )年九月二十四日, 郭華讓 將「尖頂」命名為「碧山」,

舊石碑今存立於碧山巖階梯步道旁。

民國七十六年,內湖碧山巖董事長郭富雄署名所立的石碑,內容稱讚郭華讓:

「任內獎勵產業,提倡教育,修闢對內、對外道路及橋樑…。對內湖整體經濟文化

教育和交通,均有很大貢獻,也為今日內湖之繁榮奠下良好基礎 。

由上述脈絡說明 , 可見內湖郭氏一族與當地之發展 ,

可說是關係匪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