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周特士榜:臺灣府鳳山林逢秋。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鄧尚文榜:臺灣府臺灣縣阮洪義(甲戌進士)。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林和榜:臺灣府鳳山許儀鳳。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柯元炯榜:臺灣府臺灣王之彪、鳳山卓飛虎、諸羅曾國翰(府志作壬午科)。
清康熙皇帝開始招考武舉,台灣的武舉人,最先是林逢秋(康熙二十九年,隸屬鳳山縣),
最後一位是廖昌期(光緒二十年,隸屬嘉義縣)先後合計二百七十六人。
而台灣的武進士,則始於阮洪義(康熙三十三年,隸屬台灣縣),而終於吳士邦(道光二十五年,
隸屬台灣縣),前後合計十二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8) 官方戶籍登記,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
到光緒七年(1881) , 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從此平埔族先民們消失。
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國領台,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府學』是延用鄭氏在寧南坊基業設立,
『縣學』有『臺灣縣學』在府城東安坊 。『鳳山縣學』在縣治興隆莊 ;
平埔族人開始接受漢文教育;
林逢秋據說是鳳山八社馬卡道平埔族人,是臺灣第一位考上武舉者。
陳夢球是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第一位出身臺灣的進士,但其為漢軍正白旗籍,並非台籍。
而後中進士的王克捷為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籍,移居臺灣寄籍諸羅縣。下一位登科的莊文進,
以臺灣鳳山縣籍考取後,又歸祖籍福建省晉江縣。
故一般以鄭用錫為「開臺進士」。
同年武榜(曹曰瑋榜),臺灣府臺灣縣人阮洪義殿試三甲第三十三人,為台灣首位武進士。
根據資料 ;台灣重要的阮氏宗族集中於彰化和美及林邊竹林兩地 ……
但據悉該兩處阮姓之先祖(來自於泉州府南安縣) 均是雍正年間始渡海來台,
故這一位武進士阮洪義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武舉人) 可能為晉江籍 ?
由鳳山南門外往南,過了下菜園約里許,即到「七老爺」,
七老爺地名最早出現於《乾隆台灣輿圖》。地名的由來,據當地耆老傳述,是因為此庄
七位有錢人,故稱本庄為七老爺。
七老爺昔時居民以陳、薛、許三姓居多,庄內大廟為雷府大將廟位於五甲路旁,居民多居住
在廟之周圍,陳姓群居廟後,廟前則是薛姓之聚居處,而許姓則居較遠的今鳳農果菜市場一帶。
另有一說:
據七老爺庄許姓先民的後代所述,其祖先隨鄭成功抵台後,軍屯來到此地,距今有三百多年。
開基祖子孫眾多,其中排行第七者在此定居,甚得庄民推崇,故以「七老爺」直呼庄名。
許氏祖先為武官,據說祖厝在未拆前,是九包五的大厝,
康熙三十五年(1696)縣學許儀鳳高中武舉人,疑即係許氏之祖先。
根據光緒二十年盧德嘉彙纂『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大將廟(祀康將軍,事蹟未詳),
在七老爺庄(大竹),縣西南三里,屋五間,雍正十三年李元、蔡南建,同治十一年葉庚修」,
這七老爺昔日也有大竹的稱呼……
卓姓始祖出自羋姓,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的後裔。
楚威王有個兒子名叫公子卓滑,其後代以祖字為姓,稱為卓氏;
據戰國策載,春秋時代楚大夫卓滑,其子孫以卓為姓;姓氏考略載,卓姓望出西河。
按 : 卓肇昌 (1713- 1767) 字思克,鳳山縣人。父卓夢采,並有文名。
1740年,拔貢。1750年鄉試及第,官揀知縣,不赴,任屏山書院院長。
1763年,任《重修鳳山縣志》參閱,擅長古文辭,作品有詩、文、賦、竹枝詞等多種,
散見縣志藝文志。著有「栖碧堂全集」。
就地緣關係而言 , 武舉人卓飛虎即有可能是卓夢采、卓肇昌父子的先人或是族親 …….
晉江縣志中有載 :
王氏曾國翰 妻。歸四月,國翰殁,越三日自縊以殉。知縣黄錫策題匾旌之。
這是對於武舉人曾國翰唯一的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