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王中璜榜:臺灣府王元功 (豐稠?)、蘇學海(諸羅人)、洪壯猷(諸羅人)、

                                                       曾天璽、臺灣許莊威、蘇時亨。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王楨鎬榜:臺灣府王(一作李)楨鎬(狀元)、趙奇遇(字君儒,由鳳山學中式)

                                                      臺灣范學海(字章達,戊戌進士)、黃彥彰、李明德(字希俊)

                                                       鳳山李行可、諸羅洪奇猷。

 

豐稠村舊名海豐 位於鹿草鄉西邊,與太保市毗鄰。

自清代起便有人在此定居,早期為客家聚落,因週邊閩南族群較多,所以早已被同化,

目前已無跡象可尋,只能由婆仔媽或海豐的名詞中去尋找客家庄的蹤跡。

豐稠村有一古厝人家姓王,據說先人曾中過武舉人,從門旁重達250斤的舉勇石,便可推知

當年王家祖先練武時勇猛的模樣。

海豐的古厝為三合院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建築深具古樸之美,佇立其中,令人發思古幽情。

屋內壁面有著名的藝術家黃傳心先生書法作品,以及朴子大雅畫室陳長庚畫作,由此可知,

王家非常講究房子的裝飾及擺設,可見當時的地位,

作品雖經歲月洗禮,字跡、色澤斑落,但仍不失其價值,值得令人細細欣賞。

不知是否即指這一位武舉王元功 ?

 

鄭氏時期文獻尚未見東螺、眉裡社的記載,清代方志記載第一次出現於蔣毓英《臺灣府志》(1688),

漢人對這兩社的較詳細描述,見諸黃叔璥《臺海使槎錄》(1722)的<番俗六考>,該書將東螺、眉裡

等十一社劃為北路諸羅番三。

黃叔璥並沒有解釋他對番社分類的原因,不過「北路諸羅番三」約略等於荷蘭時期北部集會區,

虎尾地區的村社包括他里霧、斗六、貓兒干、虎尾(西螺)、北斗、東螺…. 等。

二林地區則有阿束、大突、大武郡、馬芝遴、柴坑仔等,這些村社幾乎都在濁水溪流域。

再看看乾隆五十六年(1791)開始實施的「屯丁制」;「東螺大屯」共有東螺、大武郡、二林、

阿束、大突、眉裏、馬芝遴、半線社。

清代以東螺為名設立大屯,似乎在反應東螺社是一個人口不少,地域空間廣大的社群。

業戶曾峻榮(即舉人曾天璽)具稟︰ 緣東螺社番土官斗肉大箸—-等,承祖有草地一所,座落夏里莊,

東至施貢生水圳為界,西至十張犁前黃賞水圳為界,南至七張犁橫車路為界,北至大武郡大路界碑為界。

又草地一所,座落七張犁莊—-南至樹仔腳為界。—-經有招佃開墾報陞,下則園共九十九甲五分,

立戶大箸斗肉應納課粟二百三十八石八斗在案。

濁水溪平原的兩大水利主脈完成之後,立刻帶動灌溉區內土地的拓墾,雍正八年(1730)

業戶曾峻榮看準這塊土地的潛在價值,從東螺社番買進已有相當多佃戶耕作,

有古文書記載 : 曾天璽台南人,是台灣武舉秀才,北上在彰化縣東螺堡,以二處土地均為下則

園共玖拾玖甲伍分,以壹百壹拾兩,購自東螺社平埔族先民土官大箸斗肉、阿旱大眉等,及白番

蒲氏宇土、克友干似等向政府承租的荒埔地,將承租權轉賣給台南的曾天璽。

由這些訊息可知

曾天璽(曾峻榮)為臺南出身 ,後來往北拓墾今日彰化縣東螺堡一帶……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李楨鎬(第一人,榜姓王), 即武解元之謂 ; 

按: 李貞鎬 (生卒年不詳) 或作楨鎬,一姓王,粵人。1717年武舉人。

出入番界,始向哆囉嘓社租耕田地, 代番納社餉,招粵民為佃,慘澹經營,建立大埔庄。

後嘉義縣後大埔亦有粵民入 墾,乃易其名 …..

文獻記載 :

李文奇,永康里人,鄉飲賓。壽九十六。其弟文旦,壽九十四。三弟文登,壽九十一。

巡道倪象凱匾其園亭曰「聚星」。巡臺御史張湄詩有「海翁九十御如鶴」之句。

子禎鎬,康熙丁酉武解元。

十八重溪在哆囉嘓之東,去諸羅邑治五十里,乃一溪曲折繞道、跋涉十八重 ….. 。

其中為大埔莊,土頗寬曠,旁附以溪背、員潭、崁下、北勢、楓樹岡等小村落。

未亂時,人煙差盛,今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多潮籍,無土著,或有漳泉人雜其間…….

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稚。其田共三十二甲…….。亦據報聞,無核實清丈。

本哆囉嘓社番之業,武舉李貞鎬代番納社餉、招客民墾之者也。

原稱為「十八重溪」(今分為東元村及嶺南村),在清康熙年間,有位諸羅武舉人李貞鎬 ,

與當地平埔族人簽訂土地契約,並招徠潮系「大埔縣」客家鄉民移居開墾,逐漸聚居形成一部落,

而為懷念故鄉乃將新墾地稱之為「大埔 ;

高拱乾著《臺灣府志》(1968) 也記載:

本哆囉嘓社番之業,武舉李貞鎬 代番納社餉、招客民墾之者也。

者諸羅邑治出郭,南行二十五里至楓子林,皆坦道。稍過則為山蹊。十里至番子嶺。

此大埔即今日之嘉義大埔一帶……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洪壯猷 與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洪奇猷均為諸羅籍。

極有可能是兄弟舉人 , 但文獻並無太多記載……

應該是二林一帶的洪姓人士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