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人仕紳成立瀛社,為北部詩壇盛事。許多基隆詩人如顏雲年、許梓桑、李碩卿等人,

便參與瀛社活動,除了資助瀛社運作外,更是社中重要的份子。

大正元年1912),顏雲年新居「環鏡樓」落成,廣邀全臺詩人名士,舉辦全臺詩人聯吟大會,一連兩日,盛

況空前,是基隆文學史上重要的藝文紀錄。

後來,顏雲年延請張純甫、李碩卿等人共組「小鳴吟社」,為基隆最早之詩社,開啟了基隆古典詩壇興盛的風氣。

臺北縣瑞芳鎮九份吳如玉,曾設漢文研究會,因日警及國民學校長時加干涉,遂改設奎山吟社,社員七、八名。

未幾,基隆詩人李碩卿至該地,館於陳望遠家一年餘,專授詩古文辭,奎山社員咸來聽講,以課題而兼擊鉢,乃由李碩卿提唱。

昭和十一年(1936),與基隆大同吟社,雙溪貂山吟社鼎足而三,合組「鼎社」,

直至昭和十八年(1943),共三年多,三社輪開十次,其間宜蘭縣頭城登瀛吟社,亦由貂山吟社長前往勸誘,

以客員身份,來參加鼎社,春夏秋冬,四社各主辦一次吟會

李建興 (18911981) 字紹唐,台北縣平溪鄉人。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日(18911210日)生。

兄弟六人,建興居長。少入依仁軒、培德軒、保粹書院等私塾,從廖正理、倪基元、李碩卿(網珊吟社主持人之一)等受業,

經年苦讀,詩書大有進境,而其終生學歷亦僅此「十年漢學」。

十八歲時,即設「成德軒書塾」於十分寮,授生徒百餘人,教育地方子弟,唯因束脩無多,

雖兼營農業,又頻年風災、蟲害,收入難以糊口。1912年與黃斯淑女士結婚。生活愈發艱難,遂轉行入礦業工作,

1916年進瑞芳福興炭礦公司任書記,翌年加入為股東,並升任總經理。

1918年日商三井財團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從事臺灣北部煤礦之開採。

次年兼併福興公司,乃轉任包商,承採日人煤礦。因不諳日語,常遭排擠。

1921年與日商小林交易,退回多計工資三千八百元,日人讚其誠實,尊重與信賴有加,其採煤業務亦得以擴展,

經濟情況亦日益改善,並自營官真林、白石腳、同芳、大豐、德成、德和諸礦。

1930年(日昭和五年)乃舉家遷往礦業重鎮之瑞芳,其居屋取名「義方居」,創設義方商行。

1924年,三井公司以礦源枯竭,擬放棄開採,乃與諸弟創立「瑞三礦業公司」,承租三井公司所有礦場,

採用新式機械,奮力開採「下層」及「最下層」之煤藏,年產量為全台之冠,不數年累積大額財富,成為礦業鉅子,

並得到日本當局之重視,延其出任瑞芳街協議會員、瑞芳信用組合長等職,儼然為一財富與名望兼具之地方領袖。

1940年(昭和十五年)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更積極策劃南進,其對日本在島上強力推行皇民化運動,

不甚積極,既不習日語,復拒改姓名,其龐大財產更為日人所嫉視。

是年五月二十七日,日本總督府以「通謀支那」、密圖叛亂之罪嫌,將建興兄弟五人及公司員工二百餘人一起逮捕,

投諸獄中,並列名第一被告,判刑十二年,其三弟建炎(前立委李儒聰之父)、長婿黃奕淮及員工被處死者共七十二人,

史稱「五二七瑞芳事件」。

其老父遭此鉅變,遽告逝世。

1945814日日本投降,至二十五日始獲出獄,則已身心交疲矣。光復後繼續經營煤礦。

並經丘念台之介,加入中國國民黨,出任瑞芳鎮長。期間曾參加「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南京會晤蔣主席及中央各要員,

晉竭中山陵與明孝陵,至陝西遙祭黃陵並任主祭官,復到大陸主要城市訪問。

民國三十八年卸瑞芳鎮長職,而婉辭台北市長之任命。

其後出任臺灣省政府顧問、省石炭調節委員會主任委員、省自治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日報理事、中央銀行理事、

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等職務。曾參加陽明山國事會談。生平熱心公益,創設瑞芳初級工業學校,及金瓜石之

時雨中學,任董事長二十餘年。

並捐獻陽明山公園土地三公頃餘,成立財團法人瑞三煤礦福利基金會,年撥專款,獎助學術研究、社會慈善事業

和清寒子弟獎學金。

民國六十三年端午節,參加全國詩人集會,獲頒匾額,會後與親友宴飲,猝然傾跌,從此老病侵尋,

迄七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去世,年九十一歲,葬於瑞芳「紹斯園」。

李氏少受私塾教育,國學造詣深厚,好吟詠,亦長於詩作,曾任中華民國詩人總會會長、瀛社社長,

民國六十三年榮膺國際桂冠詩人。

其韻語著述有《歐美吟草》、《七渡扶桑紀遊詩》、《紹唐詩集》、《紹唐詩存》等,皆自費刊行_

此外尚著有《紹唐文集》、《治礦五十年》、《治礦心得》、《國是芻言》、《日本見聞錄》、《臺灣管制實況》等,

又編有《丘念台先生紀念集》一書。

曉鐘吟社成立於昭和十四年冬天(1939)。

發起人為黃昆榮等,主要成員還有黃景岳、張添進、杜碧嵐、杜毓洲、

褚萬定、陳臥雲、張笠雲、杜君謀等,其中大部分是大同吟社主要幹部。

「曉鐘吟社」以詩鐘為主,也作律詩絕句,

經常舉行擊缽例會,實乃大同吟社的另一支生力軍。

黃景岳(19011945) 字種人,福建上杭人,年少時便很有才氣。

民國初年,因福建動盪,隨父親來臺,住在基隆後井里一帶,住處名叫「萍居」,以占卜、養豬為業。

個性磊落,極有骨氣,詩作大多慷慨激昂,感情充沛。

因為痛心國家時局,常飲酒大醉,高歌痛哭,是一個有真性情的詩人。

 蘆溝橋事變後,日本人攏絡他擔任所謂「新民公會」總幹事,他便藉此聯絡當時在台灣的華僑。

後來日軍搜查,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夏天入獄,無人敢伸出援手。

日本投降前,死在獄中,臨死時血肉糢糊,骨瘦如柴,年四十四歲。

民國三十八年,行政院頒「忠義成仁」表彰他的志節,配祀基隆忠烈祠。

 

大同吟社成立於昭和六年(1931),橫跨日治時期,直至光復後仍屹立不搖,持續活動。

日治時期,參與成員幾乎包括整個基隆詩壇。每月開擊缽吟例會一次。

根據《詩報》所紀錄,大同吟社從昭和六年至昭和十七年,皆未曾中斷過其運作,為日治時期基隆地區最活躍的詩社。

 當時社員有陳庭瑞、呂獻圖、蔡景福、王雪樵、陳耀東、劉其淵、黃梅生、林思齊、張添進、李醉霞、李登瀛、劉明祿、

周士衡、蕭水秀、蔡清揚、張文穆、黃景岳、張鶴年、簡銘鐘、杜靄人、何崧甫、王吞雲、杜二陵、楊靜淵、賴照熙、

簡穆如、楊子培等人。

日治時期由許梓桑擔任社長,而民國三十四年冬天,許梓桑逝世,改由陳其寅接任,執掌大同吟社社務,

長達五十一年,為大同吟社中期以後的靈魂人物。

光復後,大同吟社仍為基隆最重要的詩社,活動極為頻繁,

作品主要刊載在〈詩文之友〉、〈中華藝苑〉等期刊。

張添進,字一泓,別署一鴻或一弘,世居基龍草店尾,日治時期供職臺銀,嘗遊中土,著為《破浪吟草》,

置二酉草堂於曲水巷,協助《詩報》編輯十數載,民國四十二年卒,年五十有四。

子春熙曾擔任基隆市長一職。(參《基隆市志》人物篇)

鐘亭,為鑽研「詩鐘」的團體,

由黃梅生、張添進、周士衡、蔡清揚、張鶴年、楊靜淵等人成立於昭和四年(1929)二月12

社長為張添進,當年他由大陸遊歷歸來,深有感慨,鄉居在雙溪,抑鬱寡歡。

於是召集交往的文人,組織鐘亭,每兩月作一課題,一年例行集會一次,輪流於社員寓所舉辦,

活動範圍遍及基隆、雙溪、平溪、松山等地。當時主要活動成員,多與大同吟社重疊,大同吟社成立後,

鐘亭逐漸停頓。現今還存有《鐘亭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