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19021983)是一位美術家、畫家、教授、議員,出生於桃仔園廳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

1947年曾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而名譟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自小喜歡美術和音樂,年少時適逢鎮上重修祖師廟,他被修廟畫師熟練的技巧所吸引,加上喜歡閱讀三國、

水滸等通俗小說並隨興鉤畫故事中的人物,因而嚮往成為一位畫家。

 

李梅樹讀了兩年農產實業科與國語學 校師範部,後任教於瑞芳公學校,利用課 餘時間和石川欽一郎習畫,

當得知黃土水的雕刻入選「帝展」,更促使李梅樹學畫的決心。

1928 年赴日習畫,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受教於藤島武二等名師門下。學成返國,除了從事繪畫工作,

1934 年也與楊三郎等人創組「台陽美術協會」。

光復後歷任三峽農會理事、台北縣議員等職務,1964 年任教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與國立藝專美術系,直至退休。

19281127日李梅樹與陳澄波一同便搭船前往日本求學

 抵達日本之後,李梅樹先是進入了川瑞畫學校、新宿同舟舍與本鄉繪畫研習所勤練素描,以準備東京美術學校的

入學考試[,最後他得以在19293月一試便進入該校就讀

進入該校的西畫科後,李梅樹便受到長原孝太郎[ 4]、小林萬吾[ 5]與岡田三郎助的教導,

後來在陳植棋的介紹下,李梅樹又在校外進了吉村芳松門下

1934年李梅樹完成了他的學業,回臺後被任命為三峽莊的協議員,並在該年11月與畫友廖繼春、楊三郎、

陳澄波、顏水龍、李石樵、陳清汾與立石鐵臣等七人,創立「臺陽美術協會」

此時期的李梅樹因為在臺展中三次獲得特選而得到「免審查」的資格,後來在日本官辦展覽中亦入選,

而其作品如〈三峽後街〉、〈切番薯之女〉、〈黃昏時〉、〈花與女〉等,

多以軟紅色系來處理在燈光或其他類似燈光下的東方女性

二次大戰後,1945年時的李梅樹成為了三峽街的代理街長[3],期間他組織了治安維持會,設置公安隊來維持治安

後來該年年底李梅樹卸任後,他又被民眾推任為新改制的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1947年又被推舉為三峽祖師廟的重建主持人

而為了重建該廟,李梅樹便請來了名匠陳應彬與他的徒弟

據說原本工匠們並不信任學西畫的李梅樹,因此對於他的意見並不理會,直到李梅樹自己修改了一座他覺得不滿意的

石獅後,工匠們才信任他的能力。而當時李梅樹也為廟裡的浮雕設計草稿,由於其自身要求甚嚴,所以稿子經過多次修改

1949年,李梅樹又被民眾推舉為三峽鎮農會的理事長,在兩年裡便使農會轉虧為盈,

因此得到了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表揚為全省第一的模範農會

此外,自1950年起,李梅樹還連任了三屆臺北縣議員,此後才從政治界淡出

 

淡出政治界之後,李梅樹曾經擔任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教授

同時也繼續處理畫會的事務1978年,李梅樹因過度勞累而在家人勸說下前往日本日光地區休養,在那裡畫下了許多以

楓林為主題的畫作

但到了五年後的26日,李梅樹因慢性阻塞性肺炎而在臺大醫院逝世,安葬於三峽

李梅樹的畫風細膩,其風格轉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但其中一致可見的是他的努力與真情。

不論其對人物或風景的描述,均見全然的投入。

這也是他留給人們深刻懷想的藝術家生命的本質呈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