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社起初分佈在香山一帶,鹽水港附近,後逐漸往東北移動,《新竹廳志》記載「西南至鹽水港與中港社相對,

東至咸菜硼的龍岡及楊梅、中壢間的土牛與南崁社為界。」。 活動範圍以頭前溪、鳳山溪為主,從近海的新竹平原,

往東經飛鳳台地、竹東台地、湖口台地至馬武督、五指山等高地一帶。

 

竹塹社向香山北移至後來之竹塹廳域內,聚居於武營頭至北鼓樓街(今新竹市中山堂及北門街南頭)。

雍正十一年(1733),竹塹植竹為城,原居於廳城預定地的社番奉官諭,遷至舊社(今新竹市北門舊社里)。

乾隆十四年(1949),因舊社多水患,竹塹社舉族遷往新社、枋寮等移墾,且向西往新埔、關西發展,

而形成現今分佈的情況。

康熙三十六年,竹塹社歸順清廷成為熟番。乾隆二十三年(1758),竹塹社改番名,賜七姓「錢、廖、衛、金、

黎、三、潘」薙髮蓄辮,穿戴如漢人。乾隆五十一年,協助官方平定林爽文有功,敕封義勇衛。

關西衛家,是指衛阿貴家族。關西衛家在1923年時,散居於新竹關西、暗潭一帶。

衛姓為竹塹社番,原本是居住於竹塹香山的番人,共有兄弟七人,故分為七姓,總土目為吻直雷。

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遠征軍由台南進攻,番人自知不敵,而退走舊社,並投降清軍,之後,吻兄弟則由老社遷於新社,

即今離城七里之竹塹社,稱為首社是也。

吻直雷,以衛為姓,次男衛阿貴始墾新埔枋寮五分埔、大茅埔、三洽水一帶地方,又由新社遷居於五分埔‥‥

至乾隆五十九年,(連際盛)讓墾於衛阿貴,其子衛福星、金星、平星、祖星、賜星兄弟五人,串出公號衛壽宗,

名為隘首墾戶(即由三洽水、棋岡頂、關至美里庄各處地方,建築公館於老街,改為新興庄,又名復興庄‥‥

衛祖星之子衛捷宗,‥‥奮力加墾暗潭一帶,‥‥

至嘉慶八年,復向烏樹林溪心埧(即今石岡仔區),開至坪林下橫坑內丘等處‥‥。

關西衛家之一世祖吻直雷為番人總頭目,其夫人為潘姓族人,仍為七姓內婚,居於舊社,由於社運欠隆,自行擇居。

其子衛阿貴於乾隆五十六年,向官府申請開墾,獲得墾權而為墾戶,因開發地區臨近賽夏族或泰雅族居住區域,

衛阿貴乃兼隘首,招募墾丁,設隘防番保護漢人。

衛阿貴一族從新社遷居五份埔,開墾新埔,然後從新埔遷往咸菜硼一帶開墾。

又因連際盛屢墾不成,衛阿貴乃在嘉慶年間出任隘首墾戶,建立咸菜硼(今關西)一帶家業。

衛阿貴的兒子中,以衛福星所留下資料最多。

衛福星當過土目,嘉慶十三年會約鑿圳,嘉慶十七年開始變賣土地,這是墾戶衛阿貴時所沒有的現象。

其土地分佈在新埔街、五股庄、新興庄等地。

衛家第四世出現的人名有衛耀宗、壽宗、榮宗、捷宗等人。

耀宗、壽宗、榮宗等都是番墾戶,捷宗為通事。其土地分佈於打鐵坑庄、九鑽頭庄、大眉庄、五分埔庄、

咸菜甕庄、金興庄、大旱坑庄、照門庄、汶水坑庄、新興庄、匠寮坑。

 

在資料上,衛家第五世出現衛魁秋、魁昌、魁傳、魁炳等。都是番業主。

出現年代均在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土地分佈地區為照門庄、咸菜硼庄、十六張庄(土名暗潭)、橫岡頂、坪埔、石岡仔等地。

咸豐十一年,衛魁昌出典大租給漢人陳煥章,

光緒六年,衛魁傳、魁炳兄弟賣埔園給漢人陳添祿,這都是土地所有權失落之跡象。

衛家後來走向衰落,據說與清末日治初期的土地改革有極大的關連。

衛家之收入主要為番大租及隘糧大租。

因此,光緒十四年,劉銘傳廢墾戶隘首,將隘丁改為官設,並廢大租,採直接徵收後,對衛家影響很大,

衛家及其他墾戶,隨即失去收入。

衛家之大租戶衛魁秋曾力陳不可,劉銘傳念其祖之功業,允優恤處理,但不久日人來台,終無法挽留。

據衛家後代之說法,日本領台初期,衛家仍為重要的業主及番大租戶,

台灣總督府廢大租權之後,衛家喪失了土地,也失去經濟利益乃漸漸沒落…..

 

衛阿貴家族人丁並不旺盛,自四世孫已無後嗣,因而將下南片的墾地給漢人杜家,

並收養杜家之子,以傳後嗣。

據訪談了解,衛家衰弱與吸食鴉片、愛好女色、衛壁奎時衛家遭強盜搶劫、衛阿妹時代的纏訟有關係。

據訪問得知衛阿妹時,衛家土地多已淪失,

極力訴訟才要回目前暗潭的最後一塊土地。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