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光緒元年(乙亥):臺灣府朱春田、賴廷彰、淡水黃希文(府學附生)。
光緒二年(丙子):臺灣府黃令成、臺灣縣李年進、彰化林錦清。
興濟宮位在林園鄉林園村忠孝西路與文化街的交叉口,創立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廟內供奉保生大帝。
據廟內壁刻廟誌,謂係明永曆十五年(1661) ,鄭成功之部將隨身奉請大帝金身來台,初以竹茅建祠,
清道光年間重建為石壁瓦頂。
不過據《鳳山縣采訪冊》:
縣東南二十里,屋二間(額「興濟宮」),乾隆十四年葉文賓募建,光緒十三年武舉 朱春田董修。
興濟宮創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係由葉文賓募建,
竹下里林仔邊住戶,因庄中無神奉祀,遂由台南府城頂大道接奉保生大帝,朝夕奉祀。
清光緒十三年(1887) 武舉人朱春田時任大總理,與黃榮華發起重修。
到1909年林仔邊(今林園村)人口日增,眾人信仰甚烈,廟宇狹隘粗簡,遂予重建。
日治末期 , 1942年 廟前空地被徵用為陸軍倉庫,日人要毀神像,保生大帝被藏在民宅。
民國56年重建興濟宮為今之廟貌。
不過根據當地文史工作者林明永說,該廟建立還有另有一說是林園鄉的傳奇人物林半仙,
因想破壞林園的風水,故讓人在他死後立葬於現今鄉公所蔣公銅像前(林園北路與文化街的交叉路口),
造成剪刀路,徹底破壞林園的風水,使得當時有許多人林園人無故病亡,
於是請示神明,指稱必須在剪刀路的前後,設立興濟宮及福德祠,以鎮壓該風水,
因此居民便照做,果然林園人不再有人無故病亡,實為當地所稱奇。
賴廷彰,初名永安,號瑞階,年甫17,航海赴閩,應省試及第武舉人……….
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南竄,擁船數百至鹿耳門,六堆義民再誓師出堆,
推賴熊輝為大總理(第四任)武舉人、鳳山縣六根庄人(今佳冬六根村)、鍾麟江為副總理,
鳳山陷入敵手,鳳山縣知縣吳兆麟(江蘇無錫人)、台防同知錢(浙江仁和縣人,進士出身)於十一月廿九日逃入
六堆客庄,方渡下淡水溪時,前堆遇賊,後堆火藥桶爆炸,六堆義民大潰,吳知縣陣亡,錢與守備(守備為正品武職官)
陳名聲官兵一百餘名由鍾麟江率後堆子弟兵入處內埔庄,所有官兵口糧俱係六堆義民派出。
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愛新泰等奏報堵勦蔡牽情形。
得旨獎賚;擢遊擊吉凌阿為參將,武舉賴熊飛 、鍾麟江為守備,均賞花翎。
賴家祖先曾在潮為官,皇帝賜封「秘書第」。祖先賴熊飛 (別名:賴路二) 是武舉人,
嘉慶年間擔任六堆義勇軍第四屆大總理,協助清廷平亂,榮獲五品花翎的殊榮。
賴熊飛善使大刀、至軍威嚴。
賴家現在仍保有當時配戴的大關刀,刀身四尺三吋,刀柄二尺八吋,
日治時期進行大規模徵鐵,家族為防關刀被偷走,將之藏起來。
今佳冬有賴家村 , 舊名下埔頭,村民多為客家人,姓氏多為「賴」姓。
不知是否有所關連 ?
咸豐三年,漳泉分類械鬥,崁地(今大溪) 頗為驚惶。
咸豐七年,何朝祥將新舊溪洲庄之墾賣于林本源,是時漳人之徙居崁地者漸多。
咸豐十一年,月眉庄漳人李騰芳由捐軍書進文學。同治三年,李騰芳中福建省舉人。
同治四年,士林廩生潘永清集股開墾湳仔溝等處。七年,田心庄黃新興招佃開墾水流東,並整腦灶至二三千份;
是時崁市漸為熱鬧,而下街西北附近,遂加築茅屋數百間,即今后尾街與草店尾街是也;
是時新街南畔之店屋,亦加築成列耳。
同一年泉人黃安邦承辦烏塗窟墾務,大興茶業。
同治八年,田心庄黃宗翰進文學。十年,黃令成、黃希文、黃松年兄弟同進武學。
十三年月眉庄李應宗進武學。
光緒元年,黃希文中福建省武舉;二年,黃令成中福建省武舉。
光緒三年,田心庄黃令春與黃希隆兄弟進武學;同年下街江國輝亦進武學。
光緒十二年冬,臺灣巡撫劉銘傳親統大軍十餘營,勦撫內山一帶生蕃,是時生蕃畏服,
上至馬武督五指山,下至雙溪屈尺等處,陸續歸化者數百社,于是准民間開墾、製腦、做木料、燒炭等項,
而各處商行爭集營利者實繁,有徒崁市,因大起色;仝年崁街開設撫墾總局,以便生蕃到地歸化。
光緒十三年,劉巡撫奏請林維源幫辦撫墾事務。
由此可見 , 黃希文及黃令成先後高中武舉人 …….
根據卷四撫番略記載 :
自應剿撫,以安民命。惟大科崁一帶,久號悍強,屢次招撫,皆不聽命。
該處紳士武舉黃希文 與福建典史陸陳謙稟請,願自備糧餉,各率土勇數十人前為鄉導。
清德宗實錄選輯 :
典史陸陳謙,著以縣丞仍留福建補用;武舉黃希文 ,著以守備補用。
《黃氏族譜》是大溪黃氏族人刊印的一部公譜,
族譜刊印責任者,掛名「黃氏家廟建築事務所」及「祭祀業主黃香公管理黃希隆」。
事實上,黃希隆具有「前清武庠生敕授武德騎尉賞戴籃翎、臺灣總督賜佩紳章」之榮銜。
其實 , 也是個武秀才…….
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
﹝今台中巿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直至大正年間,才把「杙」去掉,改稱「大里」。
「杙」的意思則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椿」。當年大里溪水相當湍急,彰化縣鹿港及南投縣北投庄,都有竹筏
從大肚溪進入大里溪,當時的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水閘碼頭就在今大里國中附近,舟筏駛抵碼頭,必須
繫在小木椿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因此才會形成「大里杙」這個地名。
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漸漸形成小村落,古稱「渡船頭」,
位置就在現在的「舊街仔」…….
林氏紹復堂,又稱林祖厝。位於樹王里樹王路,j為當地林大伯公派之祖祠,
先是平和縣人林瑞雲之長子林元德與藍總兵之女廣娘訂親,然未婚而逝,後經雙方同意嫁與其弟林元章,
藍氏念及元德英年早逝,以其私蓄購置三甲餘土地作為公業,以生息留作祭祀費用,並於涼傘樹庄現廟址,
建造「林復公堂」。
同治十三年(1873﹞改建,恢閎規模,廟貌一新,並改稱為「紹復堂」。
大正四年及民國四十八年,因柱木蛀害,兩次重修,至六十七年,再行大改修,惟已失初建風貌。
今祠堂內尚保存有光緒二年丙子科武舉人林錦清儀牌,
並由其六大房後裔每年輪辦春秋二祭。
至於其人其事 , 相關記載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