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光緒五年(己卯):臺灣府沈宗海、淡水楊廷輝、蔡丕烈。

             光緒八年(壬午):臺灣縣葉騰雲、宜蘭縣潘振芳(籍漳浦)、彰化許肇清。

蔡丕烈,字光燦,1861年生於台北和尚洲 (蘆洲)

其父蔡佛托,字競滄,為始祖蔡顯佑之第十五世後嗣。先袓約於1855年前後偕妻朱玉,從祖籍

福建泉州同安縣十六都成名鄉安仁里蔡庭保東西社移民台灣,落腳於台北和尚洲(蘆洲)

以携帶來之有限資金開設米絞(即輾米廠,也稱土人間),漸漸發展成為中小地主。

先袓為人樂善好施,田佃戶皆尊稱為蔡大善人。育有三子,丕烈為其次子。

蔡丕烈約十二歲(1873)時,曾捐贈銀二元予新莊慈祐宮 (見新莊路218號正殿天井右壁碑記文)

18歲時,即光緒五年 (1879) 通過「武擧人」鄉試,官封職掌淡水兵營,經歷過清法戰爭之役。

擧人宅邸建於褒仔寮地方 (今五股鄉褒仔寮四維路3013)

三合院建築,有正廳、有護龍,廳堂的的屋頂有燕尾翹脊樣式,前院有旗杆台及裝飾砲台分立於左右。

旗杆台與砲台是武舉人的權威標誌,也是清朝官宅及傳承尚武精神的象徵。

前院之前可惜於1960年代為一場颱風所毀。

大門兩側及門眉襄以石刻對聯。上聯:寶祚樂蕃昌子孫,下聯:興苗看浡發仁讓,橫批:以賢為寶興也浡焉。

前院之前闢有一半月池。半月池又稱「門口塘」或「風水塘」,形如半月,有風水觀念在其中,以水壓離卦之火氣,

並具有賞魚、消暑、防禦、防火的實用功 能。擧人娶有一妻二妾。金通、金典即為二娘所生。

蔡丕烈武擧人於光緒十九年(1894) 英年早逝,享年约33歲。

古厝業已殘破 , 無法窺見其完整風貌 …….

許肇清(18561900), 字濂舫,彰化鹿港人,

許肇清為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武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武進士,為台灣末代武進士。

是年中日戰爭,清廷戰敗,遂割臺澎予日。翌年日軍侵臺,肇清率鹿港義軍赴敵,比至山麓而義軍已失敗傾覆。

知大勢已去,難以有為,乃撤返鹿港。

隨即攜眷內渡。五年後卒於晉江縣故里,年四十五。

據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記載:

鹿港港口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雍正年間,有漳州人許祐德者,開拓「頂厝庒」及「海埔庒」(今鹿港鎮頂厝、詔安、洋厝、草中等里)一帶,

當初有許厝埔之稱 ;

許姓在鹿港街內,主要是居住景福里牛墟頭一帶,並且向東延展到埔崙里。

另外,還有更多的許姓是分布在鎮郊所謂的「許厝埔十二庄」,這是一個以拱宮為中心的聯庒祭祀組織,

光緒廿一年(1895)日軍侵台,追進中部,情勢危及。鹿港眾郊商包括街民及公益社團共同捐款,

推武進士許肇清、文舉人施仁思組織一軍,支援劉永福的黑旗軍。

守八卦山,與日軍血戰,兵敗,許肇清及施仁思,潛回大陸。由八郊作善後,暗地裡協助一軍逃匿。

日軍佔據後,推士紳施子勤出面與日軍交涉,維護地方安寧。

現在中山路、民族路的十字路口向東,即橫街仔起到土地公宮(原名景福宮,今改為景靈宮 ; 由蘇府三王爺為主神,

而土地公及土地婆變為配祀)、田仔墘(今天喜市場)、公館後 (楊厝公館后,今為民俗文物館) 統稱牛墟頭,是古昔牛墟所在地。

牛墟邊原有牛塭崛給牛隻泡水用,而後變成魚池,現在則填土改建成天喜市場。

普渡範圍也包括頂廈崙子頂,區域內除農戶以外,屠商亦不少。

區內的「東華堂」即係鹿港唯一武進士許肇清的公館,

也是目前的許姓宗祠。

乾隆十六(1751)年開基祖李鼎成渡海來台 , 生子臣春 ,

李臣春後遷居淡水北投子山腳一帶 , 建草廬,開墾良田 ,

臣春生四子:太平、長生、江中、山石(稱四大房) 後子孫繁衍 ,擴 散到忠寮竹圍、大埤頭…等地。

族親於光緒元(1875)年於北投子山腳(即今北投里北投子98號現址) 改建落台祖厝為燕尾式宗廟 ,

稱為公厝 ; 大正十一(1922),族親發起成立「李協勝公記」祭祀公業,公厝改稱為「燕樓宗廟」,

大正十三(1922)年懸掛前清光緒庚子科解元徐慶瀾敬書的「燕樓宗廟」匾額於公廳正面。

欽命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辦福建軍務糧餉巡撫部院閩浙總督部堂卞寶第

「光緒辛卯科中試舉人第七十四名李應辰立」。

文魁李應辰諱應時 , 字宗聘 , 官名應辰 , 太平長房 , 昭穆宗字輩 , 來台第六世。

1895年抗日失敗後移居廈門……

欽差幫辦福建軍務頭品頂戴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兼福建巡撫楊昌濬

「光緒乙酉科中式第四十二名武舉李應東立」。

武魁李應東諱慶鏞 , 字宗炳 , 官名應東 , 長生次房 , 昭穆宗字輩,來台第六世  ;

 欽差幫辦福建軍務頭品頂戴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兼福建巡撫楊昌濬

「光緒乙酉科中式第五十四名武舉李祥奎立」。

武魁李祥奎諱東閃 , 字貽電 , 官名祥奎 , 長生次房 , 昭穆貽字輩 , 來台第五世。

與武魁李應東是謂「叔侄同榜」……

李應辰是光緒17年的文舉人,他們李家在光緒11年也出過李祥奎和李應東兩個武舉人,

由於叔叔和姪兒同時中舉,被譽為「叔姪同榜」,所以李家一門三舉可說是淡水望族,

他們都住在淡水忠寮,所以人稱「忠寮李家」,

奉「燕樓」為宗廟燈號,因而也叫做—「燕樓李家」。

忠寮里竹圍仔8號為李家四柱公厝,建於清光緒19年(1893),由李氏大房之四子李懋蟾肇建。

宅前左右曾設置旗杆兩座,是李氏宗族古厝中唯一設有旗杆的宅第,

但早年受風災損毀而拆除,

此居處也是全台最北的舉人宅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