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三和里之得名可能來自該里原由林仔頭、林仔前與水碓等三個舊聚落組成。

最大的林仔頭以江、黃、蔡三宗族為主。

其中人戶最眾的江氏係永定高頭東山房派下(永定江氏於大林分布最多者為溝背等北五里),

 

據《大林三和里(林仔頭) 重修濟陽江氏移臺族譜》(1918 年抄本)〈二十五世嗣孫國洋序〉稱:

「十九世在瑞公,瑞公平素志在四方,即率其弟到臺。自己居於林仔頭庄居住,其弟居於三十張梨(犁)…。」

該譜〈世系〉則詳載:「林仔頭開基始祖:十九世在瑞公,號廷瑞,配李氏,生四子,石振、史昌、史盛、史玉。

公兄弟二人移臺,其弟在美公在彰邑貓務悚三十張犁居住,在瑞公為林仔頭開基祖。」

 

江在瑞的生卒與渡臺時間族譜未載 ;

但據譜中後裔生年推斷,渡臺時間當在康熙末雍正初之間,即1720 年代。

 

 

閩西上杭、永定兩縣江氏以南宋時人江曄(八郎)為一世祖,四世百八郎公為永定高頭開基祖,

居地名為「金豐里高頭鄉半經甲東山大路下」。

 

五世千十郎傳至八世育有五子,長添沮、次添濟、三添澄、四添洧、五添滿。後

三房派下分別稱東山房、北山房、南山房。

大莆林當地耆老口述,認定簡姓為第一大姓、江氏則居次,

而根據2005 年底的統計,大林鎮簡姓住民有3,705人,江姓住民則有2,374 人。

而經過分析,世居的江氏悉數為汀州永定

 

 

大林鎮舊名為「大莆林」或「大埔林」,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另一種說法為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

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稱。後來才改為『大林』

 

 

 

於清康熙年間由薛大有率眾來此墾拓居住,居民祖先多從福建、漳泉二州及廣東渡海遠來,

陸續發展成聚落,清廷設衙門於此,商店舖愈來多,並有傳教士至此建立多座天主教堂,相當的繁榮,成為大莆林的穀倉。

後來蔡貓東率領農民在三角仔東北端建築水壩,引石龜溪上游溪水,以灌溉三角仔、潭墘、橋仔頭、大湖等數莊農田

 

 

大正九年(1920)地方改制,於101日本地設置「大林莊」,

1943101日升格為「大林街」,隸屬台南州嘉義郡管轄。

民國35年設置台南縣嘉義區大林鎮,19501025日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嘉義縣大林鎮

江在瑞派下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明治42 年擔任大莆林區庄長,

大正元年授佩紳章的江文蔚。

江文蔚一族於清康熙中葉入墾大林林子頭。

祖父江大庭為明經進士,父親江南春為儒生,平常在台南教書,生有三子,江文蔚排行最小。

江文蔚與各地仕紳交好,取得製糖、製煙以及煤礦等專賣權,並經營木材、炭礦業等致富。

 

江文蔚於1909年三月繼任其兄江國俊為大林區長一職直到1928年,期間共計19年的時間,

對大林地區的影響可謂深遠……..

除擔任大林區長、庄長及街長外,同時擔任台南州協議會員、台南州土木委員、組織打北輕鐵道社、設立大莆林公學校。

並創設大莆林農會組合、擔任公共埤圳副管理者、嘉義郡水利組合評議員等。

大林地區許多機關用地均由其家族捐出,其家族在西螺尚擁有數百甲土地,

可說是叱吒南台灣政經界的風雲人物。

 

 

省園位在大林鎮市街東方,

今東榮街、中興路、中山路、瑞德路交界,為當地士紳江文蔚所建。

­

宅邸朝東,地上一層兩進四合院,左右側護龍直接與大宅本體相接,為七包三之四合院建築­。

庭園位於宅第之北側,有園門,題為省園,建於1928年春。

庭園主要由佇立於大水池­中的洋式閣樓及分佈於池周之三座亭子組成,

據資料記載其宅第四週尚有三座樓,主要功能為崗­哨監視之功能,其中一棟位於今泉利五金行為西洋樓型式。

 

第二進原為日治時期常的巴洛克風格磚造建築,七開間,以紅磚和水泥橫帶(Band)為­主,

洗石子塑門框、窗框、匾框、層層漸縮,建築工法細膩講究,室內挑高一層樓半,空間­感佳,寧靜而典雅。

 

可惜如今僅存局部遺跡 而已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