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 光緒八年(壬午)鄭孝胥榜:新竹陳濬芝(廩生。原籍安溪。五品銜)、彰化陳大猷(籍安溪)、
吳廷琪、淡水余紹賡(粵籍附生)、林啟東 (丙戌進士)、王藍石 (台南善化)、李清琦(彰化籍,晉江人)、蔡國琳 、
羅秀惠 (嘉義籍 )。
李清琦(1856-?)字壁生,號石鶴。福建晉江人。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的族裔。
光緒八年 (1882),李清琦以台灣彰化籍中舉人。1894年中光緒甲午恩科進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1895年台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聯合在北京的台灣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帝反對割台。
散館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縣,但是未按期到任所報到。
1898年離開北京回泉州,此後一直在泉州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書院山長。
有學者疑其“冒籍”,其後人坦陳確屬在彰化親友處借籍。
蔡國琳(1843-1909),字玉屏,號春巖、遺種叟。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
祖父名福,字錦宗,生員。父名懋亭,字汝博,號觀瀾,廩生,候補州同,俱顯正。當時以三世儒學之家,全臺靡不艷稱。
國琳九歲能詩,咸豐八年(1858)十六歲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歲補廩生。
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蘭進士楊士芳、臺南王藍石等人稟請當局修建延平郡王祠。
光緒八年(1882)中舉,與林紓同榜。光緒十六年(1890)以鄉試第三名授國史館校尉,遇缺即用。
歸籍返臺先後擔任澎湖文石書院、臺南蓬壺書院山長,並補用育嬰堂及恤嫠局主事。
光緒十九年(1893)受命纂修《臺灣通志》采訪。
乙未(1895)之役,攜眷內渡,旋歸臺南延平郡王祠設帳授徒。
明治廿九年(1896)受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之聘,編纂《臺南縣志》,又擔任「揚文會」臺南支會長。
明治卅年(1897)蔡國琳偕許南英、陳瘦雲重振「浪吟詩社」,明治卅九年(1906)又與連橫、趙雲石等人籌組
「南社」,並且榮膺首任社長。
蔡氏培育賴文安、羅秀惠、林湘沅等門生。娶妻顏氏,獨生女蔡碧吟克紹箕裘,書詩俱佳,有「赤崁女史」之稱;
納妾吳氏,產一子,名鷺生。
蔡氏生平博學多才,詩文清新,為臺人推崇,著有《叢桂齋詩鈔》四卷,藏於家,未刊。
連橫評:「〈秋日謁延平郡王祠〉一首,可謂集中傑作。……又有〈秋荷〉四首,用王漁洋秋柳韻,
措辭宛轉,寄興遙深,足與阮亭抗手,誠集中之佳作也。」
蔡碧吟幼承庭訓,工詩文,尤擅柳體楷書。二十歲,許聘於父親高足賴文安孝廉( 亦即舉人)。
乙未割臺,蔡氏舉家走避廈門,婚事因而延遲。不久,賴文安因故受日警辱毆,引發舊疾身亡。
蔡碧吟自請奔喪守節,事奉舅姑歸臺。
明治四十二年(1909),蔡國琳逝世,所遺豐厚資產賴女史經理。
明治四十四年(1911),蔡氏招臺南舉人羅秀惠入贅;
孰料,羅氏放誕風流,不久即蕩盡蔡家資財,晚年夫婦以賣字為生。
羅秀惠 (1865-1943) 字蔚村,號蕉麓,別號花花世界生,世居台南。
清光緒(科別不詳) 舉人,亦為臺南知名的書法家,
擅長草書,亦能左書,此外也是臺南南社的成員之一。
師事蔡國琳,清光緒年間以嘉義籍舉鄉試。
乙未之際,曾與舉人汪春源等人上書諫阻割臺,後避居北京。未幾,返臺定居安平,
兒玉源太郎任總督,曾聘為《臺澎日報》漢文主筆,並協助纂修《臺南縣志》。
1897年擔任臺南國語傳習所教務囑託,1899年臺南師範學校成立後,應聘為教務囑託,
教授漢文、習字,1902年因病辭職。
日治時期曾向台灣總督提出「治臺十策」,並授與紳章;後以迷戀名妓王香禪之故,遭收回。
為臺南「南社」、「酉山吟社」社員,後亦參加臺北「瀛社」。
大正四年(1915),與王香禪離異,入贅「赤嵌女史」蔡碧吟家。
性喜揮霍,因家產散盡,遂以賣字為生。
大正十四年(1925)一月,由於基隆顏國年之捐助,創《臺北黎華新報》社,任發行人,
除刊載梨園藝文外,兼及小說、詩文、隨筆。
昭和三年(1928)八月曾開「蕉麓千書會」任人求書,墨蹟流傳甚廣。
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以「奎社書道會」名義舉辦全島書畫展於臺北永樂町,
民國六十五年(1976)被臺南市政府譽為「清代臺南府城十大書家之一」….
羅氏漢學深厚,詩文俱佳,行草書筆法明快,
中鋒走筆輕重有序,對字形及用筆的掌握適得分寸。
在台灣眾多廟宇之中, 有其題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