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     光緒八年(壬午)鄭孝胥榜:新竹陳濬芝(廩生。原籍安溪。五品銜)、彰化陳大猷(籍安溪)、

                                     吳廷琪、淡水余紹賡(粵籍附生)、林啟東 (丙戌進士)  王藍石 (府學,善化人)

          光緒二十年 (甲午) 伊象昴榜:歐道行( 縣學廩生)、鄭家珍 (新竹縣學廩生。原籍南安縣) 、葉仁山 (三灣人。

                                       附生 , 粵籍 ) 、林以佃 (噶瑪蘭廳)、許獻琛

 

 

 

王藍石 (1854-1918 ),光緒八年(1882) 舉人,曾任彰化縣教諭,與王葆玉為兄弟。

 

 臺南人。同治十三年(1874) 與進 士楊士芳籌議,請建延平郡 王祠,欽差大臣沈葆楨從其請,1875年奏 准敕建專祠。

1875年中秀才,1882年中舉人,次年赴秋闈不第,後補為彰化縣學教諭間臺灣縣學教諭。

1878年創立之崇正社社員之一。

 

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任彰化縣學教諭,兼攝臺灣縣學教諭。

日本治臺後,於明治卅三年(1900)任臺南市第一區街長,在職三年。後設帳講經,及門多秀士。

家居喜扶鸞,親錄神仙降乩事以勸善。

後因西來庵事件受牽連,竟成冤獄。

以下詩作據吳德功《瑞桃齋詩話》、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曾笑雲《東寧擊缽吟前集》、

賴子清《臺灣詩醇》等輯錄。 

 

 

 

 

位於善化蘇厝的長興宮迨至清同治六年(1867) 眾信咸認草庵實非祀神之所,且為咸念神恩浩蕩,乃倡議重建廟宇,

眾善信無不踴躍捐輸,同心協力,推選主事總理蘇起福負責籌建廟身中堂,

完竣後並請舉人王藍石(今善化鎮光文里人) 題字命廟名為「長興宮」。

 

這是關於王舉人極少的資料。

 

 

 

鄭家珍(1868-1911),字伯璵,號雪汀。同治七年(1868)出生 於竹塹城外東勢莊。

世代以務農為生,性極純樸,聰明好學 ,早年就學於竹塹通儒陳錫茲門下時,已顯崢嶸、受人器重

,與張麟書、陳如椽、杜家修、黃平三等「三載聯床同話雨 ,盎然書味五更燈」,因而結為金蘭之

交,互請將來並步青 雲。

 

鄭家珍勤儉成性,每日上學,跣足攜鞋至城內書 房井邊,洗足而後穿之。

光緒十三年設帳於東勢,啟迪後學 ,與竹城名詩人王松交往殷切。仍遊學於陳錫茲門下,為參

科考,全力投入帖括應舉課業。

 

光緒十四年取入新竹縣學 ,次年歲考,補為廩生。

光緒二十年 (1894) 甲午科舉人,次年 五月日軍攻陷新竹,

「受據台日軍之侮,等於伕役。清掃街 路馬糞,因不勝其辱,忿而挈眷內渡」,居泉州府 城,開館

授徒多年,造就良多。

 

時泉州南安陳、鄭兩姓械鬥 不已。家珍在台與友人陳澤粟相交甚深,回泉州後與澤粟相 晤交遊,

交相勸化,陳鄭兩姓,不復動干戈,爭鬥遂止。   

 

1898 年,保送專科,錄取為福建全省算術第一名, 會考二等,籤分鹽運大使,任豐州學堂正

教習,兼觀學所長 。辛亥鼎革,國內地方不靖,1919年避地來台、寓居新 竹八載。

鄭家珍寓竹期間,曾受北門鄭 肇基禮聘為西席,不久即辭退。

此後教讀於水田吳氏耕心齋 ,東勢鄭希康寓所,與竹塹詩人王松、葉文樞、文猷、鄭樹南、以庠、

秋涵等酬唱甚密,並指導新竹公學校同仁組成之 「亂彈會」習作詩文,對後起學子組成之大同吟社

,青蓮吟社等亦多加獎掖提許,並集合門下弟子組耕心吟社 ,宏揚詩教。

 

當時日人極力阻止台民學習漢學,多方刁難取 締,

唯獨以家珍所授有益修身勵志,不加禁制。

 

教學之時,嚴肅認真,準備週詳,教材吟誦熟練 ,不需翻閱書本,時時以「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自 勉。除古文辭外,天文、地理、曆法、算術、星象 、卜筮等,皆窮探奧妙。

「平日無一日不觀書,無一歲不授 徒,至若分外事,分外財,則漠然不屑也」。

1928 年病逝南安,遺著有「倚劍樓詩文存」

 

所作詩文皆器局恢宏,旨深意正,台灣鮮見傳本,又有「雪蕉山館詩集」經門下弟子整理後,

由中華民國傳統詩協會出版

書中除收錄各體詩外,並將聯語、詩鐘、詞文、歌曲一併 收入。

 

 

 

許獻琛(1862-1921) ,字蘊玉,諱武蔭,號璞山,出生於台南,祖籍泉州石獅市五星鳳山村(山上村)。

束髲受書,天資聰慧,自幼有神童之譽,生於清同治元年(1862),其曾祖父基創於乾隆廿五年(1760),

挈眷渡海南找台灣,例贈文林郎加贈奉政大夫,祖克勇,父紹然。歷經三世,皆授此職,歿後均葬於台,

許獻琛年十九入泮(秀才),清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科,得中式舉人,

欽加同治銜選用縣知縣,敕授奉政大夫。

 

是年,日寇南進侵擾我彊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敗清廷戰敗求和,訂立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翌年,光緒廿一年(1895),割台歸日,獻琛愛國心誠,因彊土陷於日寇手中,痛心疾首,寢食難安,

義憤填胸為不愿當日寇之奴捸,隨即挈眷返回故鄉(鳳山村)。

 

光緒廿四年(1898)北上京試,途中眼疾而返,親友先達咸為惋惜,然其達人天命,

聞達不求婆心施診市隱壺中,開設小天台診所,行醫濟世。

民國九年(1920)新學興起,先生配合吾鄉僑及鄉中賢達旅居菲津濱,創辦五社小學,首任校長,啟盲功著。

其品學兼優孝弟成性,仁義過人,實至名歸。里人稱頌贊譽,士庶共欽。

 

 

先生卒於民國十年(1921),族人傷感涕零,二噩耗傳入菲台兩島,親眾悲痛萬千,

其子世伍,又名穆昌,季孫文華繼承父祖小天台醫務,施診石市,

 

民國卅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先生之長孫文明、次孫文雅,三孫文權等,承父遺訓,

重返台島致力於台灣教育事業,竭盡貢獻,

孫文炳渡菲謀生,勵志奮展,頗有聲名………

其世代書香之美譽及行醫濟世之傳統美德,真誠可嘉可敬。

舉人許獻琛墓仍在石獅市五星社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