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之本出自黃帝后裔。蔡姓起源“蔡”古國名。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武王登位,分封諸侯國,封其弟姬叔度于蔡地,
建都于河南上蔡, 以蔡地為國名,并以封地及國名為姓,故為蔡氏之始祖。
爾后,蔡叔度因跟隨武庚反叛周朝,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 名胡)為 國 君。蔡國傳25侯,共22代,歷期583年。
此間,蔡國多次受 到楚國的逼迫,蔡氏部分裔孫遂遷至陳留考城(今河南開封)和濟陽( 今山東荷澤)繁衍。
春秋末年,成侯十五年(公元前477),蔡國為 楚所滅。
蔡氏后裔才從封地向外移徙流衍,几乎遍及中原地區,及至大 江南北和濱海等地。
漢魏期間,蔡氏裔孫便不斷趨于散居遷徙。
西晉末年戰亂,加上北 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中原地區蕭條,白骨涂地”,北方蔡氏世家大族 紛紛率其鄉人,
賓客等隨晉室南渡長江,形成一次規模浩大的移民運動 。
此間,居在濟陽考城的蔡謨家族也隨晉室南渡于江蘇太湖流域﹔陳留 圍城的蔡氏族人亦隨琅琊王司馬睿南渡
卜居丹陽(今江蘇鎮江一帶)。
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注中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有百譜,這百譜中,蔡氏則一譜。
可見當時蔡氏族人南渡人數之多。
南北朝時,遷居江陵的蔡大寶、大業兄弟及其大業之子允恭,已成 當地的一個望族。
允恭于唐垂拱二年(686),讜論忤旨,被謫遷閩漳,其子蔡鎧同時隨之入閩。后來繁衍在龍海及粵東地區。
蔡謨自遷丹陽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錢塘。
唐懿宗咸通元 年(860),浙東有裘甫賊作亂,蔡謨后裔蔡用元、蔡用明兄弟為避 亂,舉家南遷,由錢塘移居福建泉州同安。
由于王潮軍隊入閩戰 亂,用元兄弟又徙居仙邑赤湖蕉溪(今楓亭東宅村),用元遂成莆陽一 世祖,用明又徙居晉江青陽。
再有一支弋陽蔡氏入閩,唐乾符五年(818),原居河南弋陽郡 光州固始(史稱下蔡)的蔡爐舉進士,
乾寧四年(893)調任建陽縣 令,德政愛民,后與其妹夫劉翔和西河節度使翁郜率固始五十三姓入閩 。
蔡爐於是定居建陽麻沙。
蔡用元第四代裔孫蔡王秀生蔡襄于赤湖蕉溪之畔臥牛山麓。襄于天 聖八年(1030)登進士。
康定二年(1041)在莆田城南蔡宅村另辟 居所。
而用元的后裔及其襄后代乃居原籍,蔡京、蔡卞兄弟均為宰相, 名噪楓江。
如今,蔡氏派下移居楓亭的秀峰、和平、輝煌等村庄。
嘉定年間(1220─1224)蔡襄后裔蔡成次子蔡度從蔡宅移居莆田豐川東沙,后開科海頭,坪洋、東蔡、西厝、后門亭等地。
至明中葉, 東沙蔡已成為莆田的一個望族,
現今湄洲彎北岸的東海鎮的十几個蔡氏 村庄連成一片,人口四萬多人,蔚為望族。
蔡氏宗支源遠流長,其蕃衍移徙,几殆遍布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
青陽石鼓蔡氏的始創者,乃是唐咸通元年(806) 自莆仙遷來的蔡輝,
蔡輝號一翁,在青陽定居後勵精圖治,取得出成就,至唐末已在本地有一定的名望,
為日後子孫的繁榮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往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歷守、元、明、清,蔡氏裔孫秉承先輩創業之勤毅品德,名士俊傑代有迭現,
其中就涌現出了北宋天禧年間國子監第一名蔡圍;欽賜進士蔡常。
南宋時有進士監察御史、大學士、太常少卿蔡次傅。
明代則有進士、禮部主事、理學大家蔡清,其平生著述頗豐,澤被後世;
進士,累仕戶部、刑部、兵部、吏部按察布政司之名宦蔡克廉,有《蔡克廉詩文集》傳世;
此外,史冊有名者,如官大夫蔡侃、蔡彭、蔡士雅、蔡立敬、蔡立愛等等。
晉江青陽《蔡氏總譜》載錄:
自殷以來,吾蔡氏族人遷徙情況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濟陽—-莆陽—-青陽。
据《蔡襄家世及其淵源》考實,莆陽蔡氏源流途徑是:
河南上蔡—-陳留考城—-江蘇鎮江—-浙江錢塘—-福建泉州等。
在南宋、元、明、清,諸朝期間,廣東、海南、台灣等省的蔡氏,
以及琉球、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蔡氏,多由閩地遷移的……..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自秦朝以后几百年,蔡氏族人多居住河南濟陽,因此稱為濟陽蔡氏。
濟陽是陳留分置之都,据此可証,時蔡氏族濟陽,蔚為望族。
濟陽也是蔡姓主要採用的郡望,或是堂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