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入閩的始由,根據《參山二房黃氏族譜》記載說:
今安溪參內鄉黃氏入閩始祖為黃元方,晉代入閩為晉安太守,其后裔由侯官入泉州發展,又稱紫雲衍派。
以「紫雲衍派」為堂號的黃氏宗親,始祖都為泉州的黃守恭后裔。
清光緒五年(1879)黃安章抄錄舊譜的〈紫雲黃氏譜序〉云:
竊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吾宗黃氏諱守恭公者,人皆稱為長者,李唐發官於泉,所居之宅,常有紫雲蓋地。
唐垂拱二年,盡施為寺,即今建尊聖殿大悲閣開元寺也。
時有聖僧求化此地,朝來暮往,殷懃日久,公曰:『欲求若許?』僧曰:『求一袈裟位』」似乎無幾,遂慨許之。
僧乃以袈裟豎於竹竿末,影掩其地,剩無餘尺,公曰:『求毋乃欲盡吾地耶? 』
戲之曰:『我後園有桑樹三百株,能皆蓮花,我將二百六十庄田並地盡豢施之。』
僧與公同視桑樹田去越數日復來,僧曰:『桑樹已生蓮花矣,請長者往觀之必愕然。』僧忽爾而去,後無蹤跡。
公臥病在床三年不起,蓮花盛開三年不絕,呼四子言曰:『此僧非常人也,吾欲以榜帖張掛各街拜尋所之。』
公言才出,其病遂癒。
明日即遇諸途,公四拜謝曰:『願如所言。』
僧曰:『「長者誠有定心耶?』公曰有之,僧受其地深沐厚施,將子分適四安,即今南、惠、安,同。
科第連捷,千葉競秀,從此相繼不衰云。」
泉州黃姓的四安,即同安的黃綸、惠安的黃紀、南安的黃經及安溪的黃綱。
有〈四安分命詩〉也稱黃氏認祖八句詩,金門黃氏的族譜都會刊載,文曰: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外境如吾境,爾在他鄉即故鄉。
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前香,願言蒼天隨休慶,三七兒郎總熾昌」。
黃氏紫雲派在金門分為六股,包括金水、汶水、汶浦、西園等獨立的四股,
一股是由官澳、英坑、東店組成,另一股是由后壟、尚義、金門城等所組成。
前水頭的金水黃氏十郎自同安金柄,遷居於南安白石村生五十二郎,生子黃仲卿,
《金水黃氏族譜》記載黃仲卿曰:「仲卿公諱輔中,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進士,遁世不仕,
始遷於浯洲之前水頭,娶妣蔡氏生三子,長景懋,次景昌,三景盛,而為我金門金水黃氏始祖也。」
〈金門志•人物志〉也引用《黃氏家譜》文獻資料介紹黃仲卿,文云:
「黃輔字仲卿,宋末舉進士,與趙孟頫同時,相善。
元時隱居於浯洲,卜葬金水家焉。卒葬牛眠山,今前水頭村黃氏,其苗裔也。」
明末黃氏族人已經繁衍成族,清康熙二年(1663年)戰亂,黃氏族人逃難離開家鄉,太平之後始返回梓里,
但是許多人已經在異鄉定居下來,
〈長房小宗派派譜〉中記載:
「祐上祖之長子銁宰、四子銁嶔、六子育均遷居漳州,五子銁贊失傳未詳。只有次子聯分居下界,三子銁桂居於頂界」。
雖然黃氏支派分居漳州、金門兩地,但是宗親往來關係密切,族群安定後藉由重建宗祠來凝聚血緣,
乾隆年間富裕的漳州長房黃汝標,秉承祖父的遺志,出資重修黃氏大宗祠,定下每年的清明、冬至二節祭祖,
由新婚的輪值頭家,祭祖後各設三席共十八桌,凡已婚及三十歲以上未婚者均可參加宴會的慣例。
乾隆八年(1743)黃氏大宗祠內的〈重修乾隆年間,黃氏族人經營南北航運貿易有成,經濟情形寬裕,
也特別注重村內子弟的教育環境,故興建書齋延聘塾師課讀。
乾隆四十二年(1777)黃汝試於中界建酉堂書齋。
原來水頭黃氏二房黃銁聯有一間書齋在下界下井仔所在地,三房黃銁桂,在頂界王公宮東有間書齋。
乾隆末年,三房派下先後興建四間書齋,分別是黃伯合有四維堂,黃楚有怡齋,即與四維堂毗連的下學仔,
黃冀有懋齋,即頂六柱書房,黃紹光有卓齋,即頂書房。
黃氏祖譜〈祐上祖派下軼記〉中詳述那一段時期黃氏族人的風光歲月,文云:
「當時宗人大都營南北貿易,頗得厚利。所蓋房屋皆是石基磚牆之兩進大瓦屋,整齊排列,鼎盛一時,
故有『洋船十八艘,錢銀壓折樓椽』擇一日良辰上樑十八支,『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之美譽。」
清末起族人趕搭南洋發展的潮流,出外謀生以荷屬印尼、菲律賓者佔多數。
在明朝以前,紫雲衍派始祖黃守恭都是被歷代子孫以「四安始祖」稱呼;
清末以後才改稱「五安始祖」。
據考證,黃守恭其實有五個兒子:黃經、黃紀、黃綱、黃綸、黃緯,
並分別讓他們遷居到同安、惠安、安溪、南安、詔安等地,長子黃經居南安,次子黃紀居惠安,三子黃綱居安溪,
四子黃綸居同安,五子黃緯居詔安,故有「五子分五安」之說,稱為「五安黃」。
唐朝迄今,歷經1300餘年,如今紫雲後裔播遷閩、浙、贛、粵、港、澳、台多地,
並僑居海外星、馬、泰、菲、印尼、汶來、紐澳、歐美等地,開枝發葉,瓜瓞綿長。
紫雲黃氏子孫歷代科第聯芳,
管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人才輩出,遍及海內外……..
滿足您想要搶纖體驗輕鬆窈窕的心情!
http://ppt.cc/rfj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