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黃鴻藻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黃鴻翔
傳說配天宮最早興築時,媽祖金身夜晚是渡過朴子溪,安置在內厝的龍樹亭,然後白天再坐船回對岸樸樹下。
所以媽祖街內繞境就以龍樹亭為頭巡,這是有三百多年的傳承。
朴子溪約在乾隆十五年改道,同年北港被洪水沖毀,北港泉州人原地重建,漳州人才遷移至今的新港。
朴子溪原路在配天宮廟后,由老人會館轉進來,走春姑婆前面馬路,所以春姑婆附近仍屬內厝地區。
內厝座落於樸子街最北端,在朴子溪南畔,與更寮庄(屬六腳鄉)對峙,今屬內厝里。
昔年牛稠溪於斯分支,將部落圍繞其中,與外界隔絕,因房舍被溪流所圍住,故稱之為內厝。
原名觀音亭(即 龍樹亭) 所在之地方稱之為內厝,是因為該處為一被朴子溪包圍在內的厝地。
在乾隆輿圖中已標注有觀音亭,可見其重要性……..
現在內厝看似沒落,其實自古以來,朴子地區的富豪不是大槺榔涂家就是內厝黃家,
內厝黃家有六大房,子孫中曾出了兩位舉人,家族聲勢可謂顯赫。
到處都是花磚大脊的三合院,百年前就鑲嵌玻璃的大門,那是何等氣派 ?
如黃慎儀因經商能力成鉅富,但恤貧救荒,慷慨以赴,朴子各地廟宇的重建都參與其中,可見關心地方事務。
黃慎義更與蔡啟耀舉辦過配天宮的建醮活動,那一次建醮距今已快百年…….
話說漳浦人黃變於康熙50年渡台開墾,變公派下四世遷居於開元路與文化路交界一帶,
協海公馳贈奉政大夫,舉六房;後裔三房澄澈公、國學生、贈文林郎;
六房澄照公(即黃星華 )為光緒庚寅歲貢生、選用儒學,欽加五品銜賞戴藍翎,誥授奉政大夫。
其子鴻德,軍功六品銜;次子鴻模,軍功六品銜,曾任撲仔腳區長;
三子鴻藻為光緒丁酉科舉人,揀選知縣;四子鴻翔為光緒壬寅科舉人;一門兩舉,光宗耀祖 。
黃星華 ( 1844-1904),居住內厝,在當時是朴子團練局局長,
(台灣通志記載 : 黃星華為光緒十七年歲貢 )
清代團練局就是鄉勇,就像李鴻章的湘軍,或是霧峰林家的棟軍。
在清朝綠營起不了作用後,軍事機構就依賴民間募集的鄉勇,後來被納入正式編制。
黃星華的次子黃鴻模(字楷侯) 是光緒庚寅歲貢生,在1895乙未割台的三年後(1898) 擔任樸仔腳區長,
所以黃家在當時無疑已是很有權勢的家族。
黃鴻藻,字采侯,號芹村,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1897)舉人,嘉義縣樸仔腳黃星華三子。
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及長,歸祖籍漳州龍溪就讀,補廩膳生。1895年後隨父舉家遷到廈門定居。
光緒二十三年(1897)鄉試中式第三十七名舉人,可惜英年早逝,卒年僅三十七。
黃鴻翔,字幼垣,號景度,清光緒七年(1881)生,嘉義縣樸仔腳街黃星華四子。福建龍溪縣學附生。
1895年後隨父舉家遷到廈門定居。光緒二十八年(1902)鄉試中式第九十八名舉人。
1902年中舉後赴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政法大學。曾應聘在廈門大學任教並任校董事會董事。
在從英國侵略者手中收回廈門海後灘租界的鬥爭中,黃鴻翔蒐集歷史文件編成《廈門海後灘交涉檔案摘要》,
為收回海後灘英租界提供了交涉的法律依據。
曾任廈門教育會長,福建省議員。1938年廈門淪陷後,黃鴻翔逃難香港。
古傳,內厝就是一處「龍穴」,黃姓是當地望族,
開基祖變公(黃變)的舊居處是龍頭,龍尾則在「春姑婆」一帶。
社區似因地靈之賜,人才輩出……..
包括三舍黃鴻藻舉人(六世)、四舍黃鴻翔舉人(六世),
樸仔腳街庄長黃連興(七世),嘉義縣首屆縣議會議長、台灣省建設廳長黃啟顯(七世)、副議長黃錫鏞(八世),
歷任鎮長、市長有黃慎言(七世)、黃錫勇(八世)及黃純眞等,和代表會主席黃基全等。
從醫者有黃慎儒(七世)、黃啟芬、黃錫恩、黃錫銘、黃錫和、黃永聰等中西醫數十名。
其中又以黃外科的錫恩、錫和兄弟最為知名,兩兄弟開設了朴子地區最早的綜合醫院。
更早一點的黃慎儒,在仍是台北帝大醫學生就義不容辭的回鄉,協助防治鼠疫的黑死病,
可惜不幸被惡疾波及。
透過文史工作者的發掘,這才知道內厝黃家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