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 光緒十一年(乙酉科)唐其俊榜 : 許南英
光緒十四年(戊子科)鄭懷陔榜 : 汪春源
光緒十九年(癸巳科)林旭榜 : 蕭逢源
許南英,字子蘊、號蘊白。咸豐五年生於臺灣府西定坊武館街。
父親許廷璋在延平郡王祠旁設私塾「窺園」授徒。故又號「窺園主人」。
十六歲應童子試,後入歲試、鄉試、會試,中秀才、舉人、進士。
中恩科會試魁首,受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後請回籍,
擬聘其為蓬壺書院山長,許氏堅辭,致力墾地化番事業。
光緒二十年(1894)曾受邀巡撫唐景崧邀請協修《台灣通志》。
許南英於咸豐五年出生在西定坊武館街許家內。
五歲初學唐詩,即能成誦,六歲舉家遷至南門里東安坊馬公廟(在延平郡王祠附近),
其父闢住宅四圍空地,種植花木,名為「窺園」,並自於園中開館授徒。
許南英先後從陳良玉、許鳳儀、鄭永貞、葉崇品等夫子,學業愈進。
光緒五年(1879),許南英中秀才,光緒十二年(1886)中舉人,光緒十六年(1890)成庚寅恩科三甲進士
(與夏曾佑等同年,狀元是泉州府晉江縣人吳魯),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習。
甲午戰爭和臺灣民主國時,在臺南擔任行政職務,襄贊劉永福。
日軍進入臺南,他與劉等在英國人幫助下喬裝逃到廈門,轉汕頭,在兄弟許子榮、許子明幫助下到東南亞泰國、
新加坡發展,年僅三歲的第四子許地山和元配吳慎、大兄梓修等家人隨後到汕頭,住在鮀浦(在今汕頭地級市
鮀蓮街道)附近的桃都,從南洋回唐山後寄籍福建漳州龍溪,在廣東做行政工作,
辛亥革命後在漳州生活。
民國六年(1917),許南英前往荷屬東印度棉蘭,因病去世。
許贊元(1890-1960),字叔壬,生於臺南府安平,祖籍廣東揭陽,寄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
為台南士紳許南英之子。曾參與黃花崗之役。
許南英另一個兒子許地山(1894-1941)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落華生),以字行。
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作家、學者、基督徒。
汪春源(1869~1923) 字杏泉,號少義,晚號柳塘,臺南人。
汪氏是唐景崧首渡臺灣主持丙戌(1886)歲試時選拔的士子之一,與丘逢甲、鄭鵬雲等讀書海東書院,進士施士洁擔任主講。
1895年在京應禮部試,因馬關條約簽訂一事,與臺灣籍舉人黃宗鼎、羅秀惠及戶部主事葉題雁、翰林庶吉士李清琦向都察院
上書抗議,並參加康有為發起之「公車上書」。
日人治臺後,舉家內渡。1903年考取進士,是臺灣歷史上最後一位進士。
曾經出任江西省鄉試閱卷官,以薦拔半多寒峻自喜,歷宰宜春、建昌、安義、安仁等縣。
究其文學活動,在臺時,曾入臺南崇正社、斐亭吟社及臺北牡丹詩社;
內渡後,則入菽莊吟社為社友。著友《柳塘詩文集》,惜今未見。
乙末割臺後,恥為異族奴,盡去田園,舉家內渡(見《臺灣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列傳篇》)。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進士,且在報名填寫籍貫時不顧清政府的規定,堅持己為臺灣省安平縣人,
因而成為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名臺灣省籍進士。
廈門大學副教授汪一凡,以及身為知名學者的哥哥汪毅夫
即是進士汪春源的裔孫……..
蕭逢源 字左其,號麓村,原籍鳳山,先世移居台南鼎甲石街(今民生路)。
光緒十五年(1889)舉於鄉,光緒二十年(1894)成進士。
乙未割臺(1895),攜眷內渡,往浙江,歷任浙江省釐金局長,同省會稽縣令。
後其子聘杭州太守女,因家於杭。嘗歸台掃墓,後不再至。終老于西子湖邊。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之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提早結束科舉一途。
日治時期,臺灣仍有不少讀書人內渡到中國應試考取功名。
另外臺灣居民多來自福建省和廣東省,語言、風俗習慣相同,因而學子的寄籍、冒籍應考問題層出不窮。
然亦有資料顯示蕭逢源進士出身於援剿右庄(今燕巢鄉安招村)。
明末鄭成功渡台,趕走荷蘭人,積極開發,南部在觀音山周圍,命令部隊的前鋒、後勁、後協、
右衝、中衝、援剿中、援剿右、角宿、仁武各鎮擇地屯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開闢田地。
因此燕巢是當時各鎮開發所遺留下來的。
安招即是當時的援剿右部隊番號,幾經變遷,光復後改名為安招村,
但老一輩的鄉民仍習慣以援剿右稱呼之。
進士的故居據說就在現今的安招村安正路69號,宅邸經過百年的變遷之後,只有公廳還在,
但也缺少維護,已看不出任何繁華顯赫的痕跡
唯一可證明這段歷史的據說只剩一塊中舉人的『文魁』牌匾。
只是筆者曾前往探訪, 僅見古厝一間, 未見其匾 ;
無法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