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松山饒河街107號之2後方的宅第,是基督教長老教會陳能長老的故居,約建於1898年。

陳能是松山教會牧師陳榮輝之弟,陳榮輝之子陳清義則是馬偕醫院創辦人馬偕博士的女婿。

陳能在當地可說是赫赫有名,因為陳家擁有了四獸山下的煤礦,可說是富甲一方……

松山地處台北往基隆必經之地,舊稱為錫口。

原為凱達格蘭族麻里錫口社(語意河流彎曲處),在現饒河街接八德路四段一帶。

經四百年的變化,由社改庄街,被稱為小蘇州。

 

早在17世紀,基隆河受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暢行船運時,錫口已是商易中繼口岸。

在明朝末期1647年的荷蘭統治人口資料錫口社52180人。到清朝領台初期雍正年間,劃入淡水廳大佳臘堡地。

泉州安溪漢移民大量湧入社地開發。

乾隆18(1753)迎請海神湄州媽祖,創建慈佑宮,而錫口港街逐漸形成。

 

大正9(1920),日人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制度,推行市區改正,藉由將錫口改名「松山」。

 

錫口地區早期名人還有前清貢生陳宅仁,以及胞姪陳遺福 ( 錫九 )。

陳宅仁字槐居,早期錫口街後靠目前右側的虎林街一帶,清末這裡是錫口街市場,

陳宅仁的宅第就在這裡,現今就位於八德路的「松山農會」所在。

 

清光緒十九年(1893)松山長老教會第七任傳道師陳能 (水龍) 設店號經營煤礦,號名「陳能記」。

陳宅仁有子陳春光,字煥彩,在日治時期是錫口地區的大紅人,陳春光一般人稱之為彩舍。

另外其姪陳遺福,官章「錫九」,當時人稱之福舍。

 

陳錫九擔任第一任錫口區長,不久即就因病去逝,日本人特別器重陳宅仁的孫子陳茂松,

 

雖然在當時陳茂松年齡太年輕不合規定,但是日方卻破例讓他接任錫口區長(代理取役),

到大正六年(1917)正式昇任松山區長,在當時也只有三十歲,當時錫口人稱之為「小區長」。

陳茂松是位孝子,由於母親驟然因霍亂西歸,悲痛之餘常至觀音山拜佛修心,無心區政,

遂向日方請辭,推薦本區郷紳陳復禮接任區長之職,多次呈請才卸下區長之職。

 

陳茂松有一雙子女,子陳鏡波是松山公學校第十八屆大正十年(1921)三月畢業之校友,

女陳婉香是昭和三年(1928)三月畢業的松山公學校的校友。

陳鏡波也是詩文好手,在「松社」父子倆人都是漢詩的社員。

 

陳能之子陳復禮繼任為第二任松山區長, 時間在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1925) ,

當時邀請郷紳文士共同創立「松社」,吟詩作對,發揚漢學。

陳拱北係出錫口名門望族出身,父親陳復禮、祖父陳能,由於家境富裕,日治時期深受日人器重,

松山公學校畢業後,順利進入馬偕創立的淡江中學唸兩年後,東渡日本就讀東京明治中學畢業後,

不久,考進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

陳拱北慶應大學獲醫學博士回台後,任教日本台灣帝大公共衛生學授課(即今台灣大學醫學院),

1951年為中華民國政府派赴第一批公費留學美國的人士。

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公共衛生進修,後又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一年,

回台任教台大研究所擔任所長,是台灣公共衛生著名的教授,對於烏腳病、皮膚癌有專精的研究

陳春光的曾孫是陳敦禮,大同高中畢業,高中畢業後考上台大,

畢業後出國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化學博士,

後來又進一步在紐約州立大學牛牛城分校做個一陣博士後研究工作。

回國後在台大擔任客座副教授三年,

也先後在淡江大學擔任理學院院長,

 

陳氏家族在錫口地區一直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