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中洲」大抵以一七四線縣道為界,地處學甲鎮的西端,西邊與北門鄉毗鄰,南臨將軍溪毗鄰將軍鄉,北接急水溪。

行政區域包含學甲鎮所轄光明、白 渚、民吉、西進、光華、頭港等六里,其範圍涵蓋了中洲、新頭港、舊頭港、筏 仔頭、

過港仔、箍寮、謝厝寮、二重港(少部分)、西寮 、棧寮…..大大小小的部 落。

中洲住民以陳、謝、吳、李、邱、林、戴、蔡、劉、王等幾姓居多,陳 姓子孫尤甚。

相傳明永曆年十五年( 1661 ),明鄭成功率軍入臺,福 建漳泉兩地百姓,也相繼跟隨來台開墾,

其中一支由運糧官陳一桂(或為陳一貴) 率領在「頭港」與將軍溪畔的「頭前寮」登陸,定居此地。

此後,眾人篳路藍縷、 披荊斬棘、胼手胝足,經年累月的努力,終於將荒野變為良田,結成部落。

各姓 先祖更在此開枝散葉,繁衍宗室,造就中洲的開發與繁榮。

陳姓為中洲最大姓氏,當年始祖陳一桂率領子陳昭龍、陳石龍、陳瑞龍全家 共十三口開墾中洲,

之後子孫綿延,遍佈各地,中洲地區六里都有陳姓子孫居住, 「中洲陳」也因而聲名遠播,

每年農曆七月一日在「陳桂記大宗祠」所舉辦的祭祖大典是一大盛事,

各地陳姓子孫屆時都會齊聚此,共敘倫常,緬懷祖德。

學甲中洲陳桂記大宗祠每年都會舉辦千人祭祖大典,

據傳其開台始祖陳一桂公是鄭成功的親姑丈,其妻鄭細娘老祖媽為鄭成功親姑媽,夫妻倆偕同三個兒子、

媳婦及眷屬十三人,在1661年隨鄭軍由金門碧湖經澎湖到中洲居住,

宗親如數迄今已達數萬人,散佈全台各地,每年都會組團返回學甲祭祖……….

據金門陳氏族譜記載 : 「一 桂字民材往臺灣中洲住」,又據奉祀已參佰多年之神主牌位書「參月初壹日未時生,

柒月初壹日未時歿」,一桂公卒年失紀,係宋代遷住金門碧湖,第一代祖,一郎公之第拾一代孫。

兄弟參人,排行第參。祖妣鄭氏細娘,生於萬曆壬寅年伍月貳拾玖日卯時,卒於辛酉年肆月伍日卯時,

享壽八十歲,據傳係鄭成功之親姑也。

 

一桂公生有參子,長子招龍,次子石龍,參子瑞龍。長子事蹟失傳。

一桂公因反清而放棄家園,率家眷拾參名,追隨鄭成功遷臺,時任鄭軍運糧官,由漚汪溪口進入一內港,

於今之頭前寮上陸,建寮屯駐,自號中洲,

迄今已垂參佰餘星霜,人口蕃衍,分佈全臺各角落。

陳華宗(19041968),學甲鎮(今臺南市學甲區)人,

1917年時離台前往東京求學,先後畢業於東京豐山中學、立正大學史學科。

19341月時,陳華宗出任中洲信用組合理事,並在同年10月受任命為學甲庄協議會員。

 

昭和十年(1935年)5月,擔任學甲庄長,六年任期之間,力排眾議,推行學甲都市計劃與土地區劃整理工作,

為學甲市鎮發展奠立基礎。任滿後,轉任台南市長榮中學歷史教師。

 

1941年起,陳華宗出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代表,戰後又任嘉南農田水利會接收委員、經理課長等職;

1950年當選水利會副主任委員,1956年當選評議委員會常務委員,1959年當選會長。任內主張興建白河水庫、曾文水庫,

獲政府採納施行,廣建灌溉渠道。更因負責八七水災後重建工作,獲頒七等景星勳章。

 

1946年獲選為台南縣參議會參議員,並擔任議長。

陳氏連任四屆議長,任期間與吳三連、高文瑞、劉博文、陳天賜合稱台南縣議會五虎將。

是中洲陳裔孫中重要的人物……….

除此之外,曾任高雄市長的陳武璋及現任高雄市副市長陳啟昱等皆為中洲陳姓後裔,

中洲陳氏族譜也是全台所記載最詳盡的族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