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港地區位於鹿港鎮的西北角,在鹿港市街正北方七公里 的地方,原屬平埔族巴布薩族馬芝遴社活動的地方,

明朝末年,漢人開始移民到鹿港開墾,從事農耕及漁撈。

黃知規是開拓草港地區的第一人,他帶領著許多族人來草港開墾,直到現在,「黃」仍然是草港的大姓,

當年為什麼會選擇草港定居呢?傳說和一匹白馬有關…….

黃知規字知拔,號孝矩,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壁谷鄉人。

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他帶著一支竹子做的扁擔,坐船渡海來到鹿港。

由於缺少資本開店,黃知規只能利用扁擔,挑著日用貨品,巡迴鄉下沿街叫賣。他販賣的路線,南起鹿港,北到線西堡,東到番婆社。

有一天,他越過草港溪,來到洪天佑家中,經過一番交談,才知道兩人竟然是同鄉,於是他選擇了草港為路徑中心,

在草港尾三老厝沙崙下,搭建了木架草房,作為行商的休息站。

有一天晚上,他在草房外看見一匹白馬在吃草,等他走近的時候,白馬很快的竄入沙崙中不見了,

他好奇的上前挖掘,發現一塊石板,石板下藏著許多紋銀。

他心裡想,老天賜給他這筆錢,一定要善加利用,更要用在這塊土地,才能對得起土地公的恩德。

第二天,他就到洪天佑家中,以五百紋銀向他買下草港墾照和墾地。

接著,黃知規回到蘗谷故鄉,招募了數十個同宗族的人來台,開墾草港地方一千多甲荒地,

並利用番雅溝豐富水源築埤闢圳,開了八條圳,年年豐收,成了大地主。

 

 

草港黃氏開基祖黃知規,於乾隆時期由福建省石獅市蘗谷庄遷來,

故草港地區黃姓家族的堂號大多為蘗谷。

自開基祖「知」字輩在草港傳至今「共」字輩,已傳十代。

黃知規曾獲朝廷褒賞三次,享年八十五歲,

四個兒子分布各地,繁衍了二百五十年,後裔子孫二百多家。

 

當年開基祖黃知規率四子自大陸來草港,由三光厝(1)祖祠地發跡並從事農耕。

後來大房住草港尾本庄西邊,二房住草港尾牛埔、三房住和美、四房住過溝仔 (草港皇帝即大房子嗣)

屬地方上之望族。

 

黃姓宗親在草港可說是富甲一方,在大房長媳持家下,,地多達三百餘甲,是當地的大地主。

族人自草港行至彰化西門口,甚至不必經過別人的土地。

因此有句俗諺:「有草港厝,無草港富」。

黃氏祖祠員在三光厝草港派出所(現已遷至草港皇帝故居前方) 後面,

每逢過年過節各房輪流祭祖

 

三光厝就是現在頂草路四段北邊的舊部落,由後壁厝、煀厝瘠田糧仔(鹿草路四段組成。

此部落即在目前草港慶安街、頂草路四段及鹿草路四段之間的範圍。

牛埔即現在草港國小後方的草中里239巷一帶。過溝仔即現在草港國小正南門一帶。

對於後代子嗣的成就眾說紛紜。黃呈誌老師曾在彰化縣鄉土史料中提到,

黃氏宗親共出二位秀才、一位武進士,與黃氏家族族譜的記載有些出入,尚待考證。

 

在這片位於舊洋仔厝溪以北,舊番鴨溝以南,兩溪彎流並行入海的大草港地區,

依聚落成形先後,由東而西分別取名草港頭庄、草港中庄、草港尾庄、崙尾、烏瓦厝。

位於慶安街內,鹿港農會草港辦事處旁的草港慶安宮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從祀五府千歲、邢府千歲、吳府千歲等神明,佔地百坪,堪為大草港最重要的廟宇的慶安宮

其前身為孝矩公(草港始墾者黃知規之字)祖祠,原是草港尾黃姓宗祠,

始建於清朝嘉慶三年(1897),民國六十四年重修屋宇後才改為庄廟

 

 

包括草港五庄和山崙里全里的大草港地區的黃姓人口至今仍獨霸一方,

平均每兩人就有超過一人姓黃;

其黃姓人口的密度,遠比鹿港市區最多黃姓居民的菜園里的四成比例還高。

這種現象也反映在以草中里、山崙里、頭南里為學區範圍的草港國小,黃姓學生佔有絕對多數,

儼然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民國九十一年初的三搶一鹿港鎮長選舉,就由草港地區出身的黃正隆勝出,

其鄉親團結力量可見一斑。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