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海港為泉州三灣十二港之一,

海域開闊,水深無礁,北面群峰遮掩,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是得天獨厚的避風良港。

東石居民早有以海為田的傳統,歷來多以漁、鹽、航運為業。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統一於清朝版圖,海禁開放。

素有海外貿易傳統的東石人抓住時機,紛紛造船出海經商貿易。

據晉江文史專家粘良圖介紹,當時東石以姓族為中心建立了不少商號,每個商號都置辦了一艘到數艘、數十艘的商船。

這些船隻每年二、三月乘南風往北方,到福州、寧波、蘇杭、上海、天津、煙臺、青島販運,

到八九月乘北風往南,到臺灣販運。

從臺灣運出的有稻米、糖、水果及其土產;

從各地運往臺灣的則有棉花、棉布、油料、藥材、煙葉、建築材料、書籍紙張、

日用百貨等,俗稱為走大南大北。

清嘉慶年間,東石玉井蔡氏長房十三世蔡文由及其子章情、章涼創辦了專營臺灣的著名商行—源利號。

據玉井蔡氏族譜記載,蔡文由於乾隆末年往台謀生,先是為人放鴨、曬鹽、看管魚塭(魚塘)。

稍有積蓄,即與他人合夥承包魚塭,蓄養魚蝦。繼而其子章情、章涼也往台參與魚塭開發。

當魚塭贏利時,蔡家就開始投資商業貿易,出資讓人在嘉義縣開張號為振盈及廣盈的商 行,

經營從泉州運往笨港(今臺灣北港溪下游一帶)的貨物,之後又出資與人在鹽水港合開益成號商行,

並先後在台開辦或與人合辦多家分號經營紅料(磚瓦建材)、杉木及木什類、油車、食糖。

同時,蔡家還建置多艘三桅帆船往來兩岸,販運貨物,並命名總商行號為源利。

從此,生意像滾雪球似的越做越大。

據玉井蔡氏第十九世孫、源利號後人蔡崇厚先生介紹,

源利號先後置有萬泰、瑞裕、瑞珠等二十多艘商船。其中瑞裕號是家族中婦女集私房脂粉錢建置的,俗稱查某腳船。

這意味著整個家族經商氛圍很濃,連婦女們都不願讓私房錢閑著,都想投資賺錢。

 商貿贏利之後,蔡家又購置土地、鹽埕、油車、磨房,起蓋店屋出租,在東石創辦源昌織布局,其家遂稱巨富。

蔡崇厚先生至今仍珍藏著幾百份先人及本宗人在台經商貿易、開廠設肆、創建商號等的契約字據。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這些契約字據記錄了蔡文由一族6代人開發臺灣、發展兩岸經濟貿易的歷程,

堪稱是最為真實、最為原本的證據。

 至清末,時局不靖,蔡家也是命運多舛,先是遭遇沉船,族人溺亡。

隨後,在台家業受人覬覦,幾遭侵佔。打了好幾次官司,有的訴訟長達八年。

經此一番折騰,源利號元氣大傷,只能慘澹經營,維持殘局。

至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加緊對臺灣人民的壓榨,於1930年間,集中布袋沿海塭戶,

強迫以每甲地200日元徵用。

歷經六世辛苦創業守業的源利魚塭遂被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占奪。

一部分族人因不滿日本侵略者的橫徵暴斂,憤而舉家遷回東石。

原來在昔日,曾經有過這麼一個縱橫兩岸的商號;

叱吒風雲,不可一世…….

而嘉義縣沿海鄉鎮的東石地名由來,

也大抵跟此有關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