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 (1949 –     )  臺北人,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傳統建築研究者、

古蹟審查委員、古蹟維護志工、古蹟修護研究者、畫家。

1960年代初,就讀初中的李乾朗前往板橋市參觀荒蕪的林家花園,念其古蹟荒廢且無法妥善保存,

因此發起維護古蹟的心願,加上稍早向陳敬輝學畫的人文藝術體認,使其於1968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就讀。

1971年,尚在求學的李乾朗,不但默默地以自費方式進行田野調查,用影像記載淡水鎮。

1972年,李乾朗請益於知名民俗學者林衡道與畫家席德進。

 

自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後,李乾朗至金門服役。

服役期間,他以既有學識研究和多日接觸當地建築經驗集結出版《金門民居建築》一書。

該書為1970年代少見的傳統建築書籍,甫出版即受矚目。

李乾朗首開田野調查手法紀錄古建築,也以通俗手法描繪古蹟。

另外,李乾朗本身的美術底子和自由主義的思想,亦影響李乾朗對古蹟的看法。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乾朗展開對古蹟維護的熱忱。

此階段他於雄獅美術出版的各類書籍皆受矚目。1981年,文建會的成立,是臺灣傳統建築與古蹟維護的轉捩點。

文建會陸續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維護如迪化街、林家花園、臺灣博物館、赤崁樓與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蹟,

李乾朗在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會擺脫官方維護傳統古蹟的制式方向,並朝「社區整體營造」方向來拯救臺灣傳統建築,

而這種藉由民間力量的新思維亦為李乾朗所提倡。

除了官方介入與修復,也藉由民間捐助來維護古蹟的「官辦民營」方式

 

李乾朗成為林衡道以來最具權威的台灣傳統建築研究者。

李乾朗不只是台灣的古蹟認定與規劃者,也是臺灣各級古蹟審查委員。

 

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等;主授台灣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

 

主要工作則為主持古蹟調查研究計畫、發表研究報告,出席各級政府之古蹟評鑑會議

或文化資產議題會議,以及撰述古建築、近代建築有關出版品等…….

 

 

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此後陸續出版《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

《十九世紀台灣建築》、《二十世紀台灣建築》、《古蹟入門》、《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等書。

 

近年以著述、教學及文化資產諮詢、審查工作為主,並推動兩岸建築交流及擔任新加坡古蹟修護顧問。

出版著作六十餘種,研究報告五十餘種,建築相關論述一百六十餘篇。

 

《巨匠神工》曾入圍32屆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

 

亦曾獲頒第十五屆臺北文化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