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 (1901-1972) ,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代著名的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梁思成因而出生於日本東京,

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曾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就學。

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1928年之後的清華大學),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

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未畢業)。

 

1928年與林徽音在渥太華結婚後赴歐洲考察各地建築,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張學良時任校長)任教,

在那裡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

同時成立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了東北大學主樓。

1930年和張銳參與天津市規劃,以《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獲獎。

 

 

日本侵略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梁思成入營造學社後的第一件工作,

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

 

梁思成原計劃即時著手研究宋代《營造法式》

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從比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著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畫匠為師,

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築,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則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時期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人,還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則例中建築師傅歷代相傳的《營律大木做法》、

《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編訂的《營造算例》,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分三次刊印[3]

為了著手研究《營造法式》,必須收集宋代建築的資料。

1937年時有關宋代建築的資料,有如鳳毛麟角,

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人,決定到中國各地找尋中國古代建築的實例。

 

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時代,他冒很大風險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幾年間,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

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包括天津薊縣遼代建築獨樂寺觀音閣,

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遼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善化寺等,

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山西五台山77日發現當時所知中國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佛光寺。

他將這些重大的考察的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

並為他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梁思成與史坦因(Clarence Stein,美國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有所交流。

 

七七事變後,193795日,梁思成離開北京前往天津踏上避難之路。

彼時,父親帶領全家經天津、青島、濟南、徐州、鄭州、武漢到達長沙…… 隨後又在昆明和四川宜賓李庄定居。

於昆明時,在昆明循津街「止園」,昆明市市長府的前院恢復了「營造學社」,期間培養了許多建築師。

 

19399月,梁、劉等人開始了他們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的調查。

99日,梁思成飛往重慶。開始調查巴縣及北培古建築,同時考察了四川彭山漢朝崖墓。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創辦營建(建築城市規劃)學系,畢生志力教育工作。

 

194610月—1947年應邀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並獲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被指名作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諮詢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代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

當時他堅決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

只可惜他的遠見不能為那時代的人理解,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判並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都被沒收。

1972年,梁思成在貧病中去世。中共在文革後宣佈對梁思成恢復名譽。

 

 

 

梁思成從1930年開始著手研究《營造法式》,前後二十餘年,在1963年完成《營造法式注釋》初稿

但因爆發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擱置,直到1980年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遺稿才初次由清華大學營造法式研究小組整理出版

 

 

 

在抗戰期間的四川宜賓李庄以英文寫成《圖像中國建築史》,但唯一的一份原稿,失蹤了三十多年,

後經美國友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 費正清夫人)多方追尋,終於在新加坡原封不動失而復得,

1984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後,

此書獲美國出版聯合會專業學和術書籍金獎;中文本於1992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獎。

 

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築史》。

在二戰的炮火中,他曾經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卻未能留住深愛的北京古城墻。

 

 

 

越到後來,他的貢獻重要性,才越被後人所認知。

 

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視野的建築大師……….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