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巧奪天工,久負盛名,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

惠安雕藝來源于青山王張悃 (五代閩將),率兵駐扎青山(惠安縣城東三十華裏),鎮守邊陲,

其部下(大多數從中原帶來),把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包括石雕帶來並不斷發展壯大。

 

史料記載,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

後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範圍。

 

惠安石雕的技藝一傳入就有相當高的水準。

現存惠安境內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節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

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藝在當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題詞沉雕,無論採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準很高

洛陽橋是距青山十五華裏的一座由石條疊成橋墩用海礪作固定物長達3華裏的跨海大橋,橋面有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

其使用的石料即是在惠安境內開採的。

 

泉州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採運去的,

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惠安傳統建築源於福建惠安,「皇宮起」官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是其典型。

惠安傳統建築是南派建築的代表。

源起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清末民國時名師鵲起、精品迭出。

近代惠安傳統建築產業興起、異彩煥發,成為閩南地區古建築行業的龍頭。

 

唐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妃黃厥系惠安後邊村人,閩王對其寵愛有加,

因而特許其按皇宮的規制和外形在家鄉興土木。

從此,「皇宮起」便成為當地建房興宅趨之若騖的模仿樣式,至而向外傳播,

影響了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及港澳台東南亞等地。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註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

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

「皇宮起」官式大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汲取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

從而在建築機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長。

石、木、磚雕廣泛應用於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樑等構件,

基本上達到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深刻內涵,形成閩南傳統建築獨特的風格。

惠安傳統建築在一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

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嚴整的傳統建築技藝和建築風格,

同時配以傳統石木磚雕刻和泥塑彩繪工藝,技術嫻熟又自成風格,

在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