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紹堯曾於日治時期任彰化員林支廳區長,和霧峰林家下厝的林朝崧感情深厚,且其更是台灣中部重要的

詩人團體櫟社的主要創始人,而這樣的研究發現,也證明了大村賴家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影響力是足以和顯赫

的霧峰林家相提並論的。

漢人移民在大村鄉的開發甚早,相傳早在三百六十年前清康熙初葉之後,就有來自大陸福建省漳、

泉二州的漢人來臺開墾,其中更以賴、黃、游等姓氏佔多數。而來臺開墾的賴氏先 人中,有來自漳州平和的

賴圭讚、賴圭紀兄弟,以及賴完、賴明珍、賴錠、賴樸園等人。

乾隆三十年(1765)間,賴樸園自福建省遷徙至今日大村鄉,奠定基業並設立祭祀公業,定名為「賴環翠堂」。

嘉慶二十三年(1818),樸園公以高齡73歲赴京應試,高中副舉人,嘉慶皇帝特賜「副魁」匾額。

傳至第十六世祖賴登雲、賴步雲兄弟,於咸豐九年(1859),參加福建省之舉人考試,同登登科武舉人,

步雲官拜承信校尉,登雲官拜廣威將軍,欽賜特恩「兄弟同榜」匾額,並於堂前豎立兩副半旗桿座,

該村因此典故名為「貢旗村」。

賴紹堯(18711917),字悔之,清臺灣府彰化縣燕霧下保( 今彰化縣大村鄉貢旗村) 人。

祖籍為福建漳州。邑庠生。日治時期著名詩人。

因其妻為霧峰林家三小姐林選,故與霧峰林家有姻親之誼。

賴氏嗜詩酒,與林朝崧交情深厚。9065月,任彰化廳員林支廳大莊區莊長。

1910年至1917年,擔任臺中廳員林支廳大莊區區長。191111月獲授紳章。

與林癡仙、林南強等共組櫟社,並稱「天荒地老三詩客」為創社三老,深為當世名家所重。

一生「攢眉長受吟魔役」,詩酒輕狂幾二十年。以詩名世,被推為櫟社首任社長,

然生前並未結集,癡仙歿後一年,悔之亦隨之仙逝,所作多散佚,

幸有連雅堂《台灣詩薈》等摘錄其詩,乃有作品六十餘首存世……..

張麗俊 (18681941)  字升三,號南村,晚號水竹居主人,臺中葫蘆墩(今臺中縣豐原市)人。

清同治七年四月十六日(186858日)生。少受學於鄭國琛、魏文華,後師事謝頌臣,詩文並佳,

1907年入盟櫟社為社員。

日治時期,曾任庄長、保正二十餘年,及土地整理及林野調查委員、豐原街協議會員、水利會評議員等職,

1921年任豐原街農會理事及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豐原信用組合)理事。

除為民排難解紛外,樂善好施,舉凡修廟、造橋、鋪路,無不捐貲參與。

1941724日病逝,年七十四。著有《升三詩草》,未梓,部份選入《櫟社第一集》。

遺有《水竹居主人日記》,始於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迄1937年(昭和十二年,僅至二月四日),

是日治時期臺灣社會之重要史料,近由中研院近史所整理,今已出版五冊。

日治大正年間由張麗俊主導下,大規模的修繕慈濟宮為最具代表性,

現在三川殿、正殿、後殿、五穀殿、漢壽亭及左右過水廊,較為古老的木雕、石雕、交趾燒、泥塑、楹柱聯、

佛雕像等,皆是由張麗俊所遴聘當時一流匠師所施作而留傳下來的藝術極品。

張麗俊除了是豐原仕紳領導階層,其亦管理張承祖公業兼族長,並建築裕昆堂祖祠外,

也是當時台灣三大詩社之一櫟社的成員,

明治四十年(1907),經由同案友人櫟社社長傅錫祺所引進,

當時能成為櫟社成員皆是臺灣各地精英領導份子,如 : 霧峰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鹿港陳懷澄、莊太岳、

苑裡陳滄玉、陳聯玉、神岡呂敦禮、呂蘊白、清水陳基六、蔡惠如、台中林耀亭,太平吳子瑜.等。

 除了張麗俊本身的文學素養及藝術修為外,其亦和當時的前後任豐原街長廖前乾三、廖西東

參事呂汝玉、林振芳後代林伯璿、林佐璿亦關係密切,寬廣人脈、寺廟相關業務熟稔積極參與

故被推舉為修繕會正總理,也就不足為奇。

魏清德(18871964),字潤庵,號佁儗子、尺寸園,臺灣新竹市人,記者、作家、翻譯家、收藏家

魏清德出身文人家族,父親魏篤生,在新竹市頗有名望。少時在張麟書門下學習漢文與曾吉甫門下學習漢詩,

1903年自新竹公學校(今新竹國小)第一屆畢業,入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師範學校),1906年從師範畢業後

至新竹中港公學校(今苗栗縣竹南鎮竹南國民小學)擔任訓導,並於1909年參加第二回普通文官考試合格。

19101月,經櫻井勉介紹進入《臺灣日日新報》,由編輯員做起。

 

20世紀初的臺灣,推理小說才剛引進,許多臺灣傳統文人也開始譯寫偵探小說,

而當時臺灣文壇嘗試譯寫最多篇此類小說的正為魏清德,作品常載於《臺灣日日新報》,因此成為引介、

譯寫柯南道爾和莫里斯盧布朗偵探作品的重要翻譯家

1911年,魏清德因報社特派而赴中國大陸參觀,同行54人中多為日本人,同為臺灣人的還有新竹鄉親的鄭神賓。

12日從淡水起程,在廈門登岸,轉至汕頭、潮州、香港、廣州市。5 日抵香港,13日返回臺灣。

 

1913413日,魏清德首次赴日旅遊,主要目的是參拜伏見桃山陵與參觀大阪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

16日於日本下關登岸、經大阪、京都、東京、橫濱、名古屋、奈良、再回到大阪至神戶,於52日返回臺灣。

為此旅行,他寫下東遊見聞錄33回及東遊吟草13回、詩62首。

 

中國與日本兩次旅行帶來的文化衝擊,讓魏清德思考現代化、殖民主義、臺灣人認同兩難等問題,

認為國家要富強就要現代化,才能與其他列強並列,因此認同西方現代性與殖民主義的擴張。

但文學、繪畫上,他依然偏愛中國傳統文化。

 

魏清德也與胡適、梁啟超等名人結交。

 

1920年起,魏清德陸續任臺灣勸業無盡株式會社監察役、臺北市社會事業委員、臺北市學務委員等。

1923年獲頒學者褒章,同時獲頒褒章的還有《臺灣日日新報》同事謝雪漁。

1927年成為臺北詩社瀛社副社長。同年19277月成為《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

19307月至8月間,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共計 25 篇的〈島人士趣味一班〉,介紹臺灣人的各種嗜好,

包括金石書畫收藏、臺灣的收藏家及其藏品、圍棋、猜燈謎、園藝、音樂等等。

1936年任臺北州協議會會員。

 

魏清德晚年任台灣省合會公司總經理,仍熱心文藝活動

去世前一年的1963年,膺選為國際桂冠詩人

 

魏清德漢詩受到久保天隨推崇,發表超過500多首。在連雅堂《雅堂叢刊詩稿》中錄有29首。

自行出版的《滿鮮吟草》、《潤庵吟草》有100餘首、《尺寸園瓿稿》中的詩作就較有限,詩集容以山水旅遊

與文人之間唱酬為主。

此外他還有100多篇文作,10餘篇的小說。

魏清德的書畫收藏偏好傳統風格書畫的水墨畫,收藏的書畫古今皆有,

後人捐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約327件的書畫收藏

兒子魏火曜、魏炳炎都曾擔任過台大醫學院院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