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 名弘祖(清代避乾隆帝諱,改宏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人,
祖籍江西南昌,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北宋末開封府尹徐錮之後,建炎四年(1130)遷居浙江,十三世的高祖父徐經是江陰巨富,「膏腴連延,貨泉流溢」,
弘治十二年因「會試舞弊案」,與唐寅一起涉案下獄。徐經作《賁感集》以自明,後抑鬱死。
父親徐有勉有兄弟6人,王孺人性勤樸,「故好藝植,好紡織」,生子三人,弘祚、弘祖、弘禔。
至徐霞客時,家道中落,「田廬不及中人之產」,徐霞客分得家產有200多畝。
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娶江陰望族許學夷侄女為妻,後與許學夷暢遊惠山,開啟旅遊之序幕。
徐霞客縱遊舉國南北,跋涉了許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區,往往露宿於荒野。
足跡遍歷今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
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
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遊黃山日記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橋。渡大溪,循別溪,依山北行。
十里,兩山峭逼如門,溪為之束。越而下,平疇頗廣。二十里,為豬坑。由小路登虎嶺,路甚峻。
十里,至嶺。五里,越其麓。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為古樓坳。
溪甚闊,水漲無梁,木片彌布一溪,涉之甚難。二里,宿高橋。
隨樵者行,久之,越嶺二重。下而復上,又越一重。兩嶺俱峻,曰雙嶺。
共十五里,過江村。二十里,抵湯口,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
五里,抵祥符寺。湯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池前臨溪,後倚壁,三面石甃,上環石如橋。
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湯氣鬱然,池底水泡汨汨起,氣本香冽。
黃貞父謂其不及盤山,以湯口、焦村孔道,浴者太雜遝出。浴畢,返寺。
僧揮印引登蓮花庵,躡雪循澗以上。澗水三轉,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龍潭;再上而停涵石間者,曰丹井。
井旁有石突起,曰「藥臼」,又曰「藥銚」。
宛轉隨溪,群峰環聳,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謂我乃他出,不能登其堂。
堂中香爐及鐘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遂返寺宿。
兀坐聽雪溜竟日。
雲氣甚惡,余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泉瀉如練。
余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撩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磬韻香煙,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
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余言:「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
余興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笻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
蔬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里,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
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岡,則蓮花、雲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峴危崖,盡皆怪松懸結。
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髲,盤根虯乾,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
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
余急於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
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後海也。
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後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慾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後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
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謂余曰:「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
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並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於後,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
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
余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誇勝絕。
下入庵,黃粱已熟。飯後,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獅子林,即智空所指宿處。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勝。」從之。
俯窺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並起。循之西,崖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崖也。
度崖,空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
下崖,循而東,里許,為石筍矼,矼脊斜亙,兩夾懸塢中,亂峰森羅,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窺者。
矼側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與接引崖對瞰,峰迴岫轉,頓改前觀。
下峰,則落照擁樹,謂明晴可卜,踴躍歸庵。霞光設茶,引登前樓。西望碧痕一縷,余疑山影。
僧謂:「山影夜望甚近,此當是雲氣。」余默然,知為雨兆也。
四山霧合。少頃,庵之東北已開,西南膩甚,若以庵為界者,即獅子峰亦在時出時沒間。
晨餐後,由接引崖踐雪下。塢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
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所謂「擾龍松」是也。
攀玩移時,望獅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為案山。
二里,躡其巔,則三面拔立塢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筍、接引兩塢迤邐至此,環結又成一勝。
登眺間,沉霧漸爽,急由石筍矼北轉而下,正昨日峰頭所望森陰徑也。
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與身穿繞而過。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竇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狀,則「僧坐石」也。
下五里,徑稍夷,循澗而行。忽前澗亂石縱橫,路為之塞。越石久之,一闕新崩,片片欲墮,始得路。
仰視峰頂,黃痕一方,中間綠字宛然可辨,是謂「天牌」,亦謂「仙人榜」。
又前,鯉魚石;又前,白龍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澗邊,為松谷庵舊基。
再五里,循溪東西行,又過五水,則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邊香氣襲人,則一梅亭亭正發,山寒稽雪,至是始芳。
抵青龍潭,一泓深碧,更會兩溪,比白龍潭勢既雄壯,而大石磊落,奔流亂注,遠近群峰環拱,亦佳境也。
還餐松谷,往宿舊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詢之,須下嶺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縣共三十五里雲。
擬尋石筍奧境,竟為天奪,濃霧迷漫。
抵獅子林,風愈大,霧亦愈厚。余急欲趨煉丹臺,遂轉西南。
三里,為霧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逾午少霽。庵僧慈明,甚誇西南一帶峰岫不減石筍矼,有「禿顱朝天」、「達摩面壁」諸名。
余拉潯陽蹈亂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諸巒,南向即丹臺諸塢,大抵可與獅峰競駕,未得比肩石筍也。
雨踵至,急返庵。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過飛來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嶺也。
其陽塢中,峰壁森峭,正與丹臺環繞。二里,抵臺。一峰西垂,頂頗平伏。
三面壁翠合沓,前一小峰起塢中,其外則翠微峰、三海門蹄股拱峙。登眺久之。
東南一里,繞出平天矼下。雨復大至,急下天門。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
出天門,危崖懸疊,路緣崖半,比後海一帶森峰峭壁,又轉一境。」
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轉酷肖,來時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頗稔其異,詢之始知。
已趨大悲庵,由其旁復趨一庵,宿悟空上人處。
上百步雲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崡岈,兀兀欲動,前下時以雪掩其險,至此骨意俱悚。
上雲梯,即登蓮花峰道。又下轉,由峰側而入,即文殊院、蓮花洞道也。
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湯院,復浴。由湯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東潭,溪漲不能渡而止。
黃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湯口,亦北轉太平入江;
惟湯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趨岩鎮,至府西北與績溪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