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有個名儒陳太源,因抗元幫助陸秀夫保護帝昊逃走。

元朝建立後,在惠安住下一個親王,即成吉斯汗的侄兒。

這樣一來,福建這些抗元份子日子就不好過,只好往

廈門沿海隱居,以便一日有變從海上逃跑。

 

陳太源來到馬鑾(現屬杏林區),擇地建祠,

又在祠堂旁挖了井,在井欄上刻上陳家井,長富貴,

本想在此安安樂樂代代繁衍下去,那想不久,

惠安的蒙古親王又下令通緝抗元份子,陳太源預感到父子兄弟

難於團聚,便召集其子文、武、英、烈四人在井邊,

商討兄弟分開異地以求生存,

並約定今後無論到什麼地方生聚,都以陳井為名。

不久文、武、英、烈兄弟分開,陳文往海南島,陳武開發灌口陳井十鄉,

陳英到漳浦,陳烈年幼留在其父太源身邊,他們所創建的村落都名為陳井,

現在海南島、漳浦有陳氏的村落稱陳井,

以後子孫不論到什麼地方開發,

那裏也稱陳井。

廈門市同安灌口是交通要道上的重鎮,

陳太源的次子陳武和幼子陳烈在那裏傳下眾多後裔,

建立陳井十五社。

從灌口陳井分傳的,除漳浦陳井外,

還有福州陳南島陳井,也以陳井為地名。

 

明末清初,灌口為鄭成功反清複明基地之一,

鄭氏渡海收復臺灣時,很多灌口籍的將士跟著,其中鄭成功的

參軍陳永華是灌口人,

鑾井陳國祚第一個把灌口鳳山祖廟的香火帶往臺灣。

清雍正、乾隆年間,由於解除海禁,陳井人大量遷往臺灣,

並帶去家鄉的保護神灌口鳳山祖廟大使公的香火。

現在臺灣的臺北、三重、漳化、雲林、嘉義

等地都有陳井的後裔,

嘉義縣鹿草鄉還有陳井寮。

陳井赴台先民的後裔六萬多人,

陳井的陳氏在臺灣,

可謂望族………

0

發表留言